耶和华第一次吩咐约拿前往尼尼微时,他登上一条船去往他施,一个完全相反方向的城市。耶和华管教他,差派大风到海上,在水手当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惧。当水手们发现约拿是风暴的起因时,他们极不情愿地按照他的建议把他抛入海中。耶和华让一条大鱼吞了约拿,神迹般地拯救了约拿免于溺水。先知在鱼腹中表达了他的感激,耶和华吩咐鱼把他安全地送到岸上(约拿书 1-2章)。当约拿得救并回到陆地后,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他。
耶和华的话指的是祂的启示(列王纪上 6:11, 16:1)。在圣经时期,神经常把祂的旨意启示给某些人,这些人转而把神的信息传达给其他人(和阿西书 1:1;弥迦书 1:1;西番雅书 1:1)。在我们的经文中,被拣选的人是约拿,"亚米太的儿子"(约拿书 1:1)。神决定使用约拿作为祂先知的声音,尽管他之前悖逆过(约拿书 1:3)。这个行为表明神的旨意高过我们的意愿,没有人能阻挠神的计划。先知阿摩司着重强调这一真理:"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阿摩司书 3:8)。然而,神曾使用驴来说预言,也可以使用石头(民数记 22:28;路加福音 19:40)。
神给约拿的第二次信息与第一次的一样: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约拿书 1:2)。
在这个命令的第一部分,神使用了两个连续的命令:起来,去!在希伯来文中,动词起来 ["qûm"] 经常用作介绍性动词,来表示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该动词并不意味着"站起来"或者"起身",好像某人正躺着或正坐着,而是意味着准备行动(见民数记 22:20-21;士师记 4:14;列王纪 17:9)。跟在介绍性动词之后的动词指明了需要发生的行动类别。在我们的经文中,这个动词是去。因此,神再次要求约拿立即前往尼尼微。
先知收到了同样的命令,因为他第一次没有顺服神。当神起初告诉他前往尼尼微时,他乘船去往相反方向的他施,以逃避他的使命(约拿书 1:3)。现在,约拿回到了他的起点。有时,这就是生活的运行模式,当我们在试验中失败时,有时会得到机会重来一次,再有一次取得合格成绩的机会。约拿幸运地获得了再一次的机会。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这次约拿会通过试验吗?他在鱼腹中曾发誓要跟随神(约拿书 2:9),现在他会去尼尼微吗?
耶和华继续描述尼尼微是座大城。名叫尼尼微的城是亚述大帝国的首都,位于底格里斯河的东岸。依据古代近东标准,尼尼微曾是一座极其惊人且规模庞大的城市,这就解释了神描述它是座大城的原因。今天的尼尼微叫特尔.库云吉克,位于伊拉克北部,波斯湾上游约六百英里处的底格里斯河沿岸上,距巴比伦大约300英里(请参见侧边栏"地图和表格"中的地图)。
在这个命令的第二部分,神告诉约拿到了尼尼微后该做什么: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此时,第一次的信息与这里的信息有些许变化。第一次,神告诉约拿向其中的居民呼喊(约拿书 1:2);然而,在这里神却告诉他要向该城宣告祂的信息。尽管两种情形下希伯来文动词 "qāraʾ" 都是一样的,但介词的变化在翻译上和含义上都产生了不同。这个变化使神的目的有了更多的灵活性,给尼尼微一个悔改的机会,以逃避祂的审判。
约拿在海上和几乎丧命时,学到了很多。在他感恩得救的祷告中,描述了诸水如何囚禁自己到死亡的地步(约拿书2章),但神却神迹般地提供了一条大鱼吞了祂的先知,保护他免于溺水。神也吩咐鱼把约拿吐在陆地上,因为祂的计划是让他在尼尼微布道,而不是死在海中或者留在鱼腹中。因此,神再次给了约拿同样的信息,告诉他立即把信息带到尼尼微。
这次约拿顺服了耶和华的话。他起来,往尼尼微去。在试图逃避他的先知使命后,约拿得到了教训。现在他的反应不同了,不再反抗神的命令,不再像第1章中所做的那样。相反,他照耶和华的话去行,就意味着约拿小心地按照神所告诉他的去做。然而,正如我们将要发现的,约拿依然不希望尼尼微悔改。他第一次逃避不去那里,因为他显然想要尼尼微被毁灭(约拿书 4:1-2)。
叙述者在告诉我们约拿到达那城采取怎样的行动之前,添加了有关尼尼微的附加说明。他说,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叙述者重复了形容词大,以此再次强调尼尼微的规模(约拿书 3:2)。他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明确告诉我们,该城需要三日的路程,意思是人要花费三天的时间走遍该城和它的郊区。
叙述者重回关于约拿的话题,说他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这个陈述指的是第一天约拿进入尼尼微城,开始宣讲耶和华给他的信息。先知没有拖延等到他到达该城的正中心才开始他的宣讲,而是在进城后立即开始宣告。有趣的是,约拿似乎在任何时候都不担心他的生命安危。
译为宣告的词在希伯来文是 "qāraʾ",它在整个故事中已经多次出现,需要有不同的翻译。例如,耶和华告诉约拿向尼尼微"呼喊",但约拿逃跑了(1:1-3)。船长告诉约拿去"求告"他的神,却没有迹象表明约拿这样做了(1:6)。水手们在把约拿抛入海中前"求告"耶和华(1:14)。随后,约拿终于在患难中"求告"耶和华(2:3)。约拿悖逆后,耶和华再次吩咐他向尼尼微人"宣告"祂的信息(3:2)。现在,约拿终于开始执行先知的使命,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译为倾覆的希伯来文动词,指的是带来突然改变的行动,或者突然打乱一系列事件的过程,经常指"翻转"或者"被翻转"。例如,古以色列人在烘培大饼时,为保证它们不烧焦,而不停地翻动大饼(何西阿书 7:8)。如果上下文指的是一座城,该动词也可以指倾覆或者推翻。在这种情况下,它指的是毁灭,如所多玛和蛾摩拉故事的范例所示(创世记 19:25, 29)。
在约拿书中,先知同样使用该动词来预测尼尼微的毁灭,会在短短四十日内发生。全能的神可以瞬间毁灭尼尼微,但祂决定差祂的先知到那城宣告审判的信息,给尼尼微悔改和得救的机会。因此,四十日好像是给尼尼微的一个机会窗口。神的目的是给尼尼微人时间,离开所行的恶道,以逃避祂的审判。神并不喜悦恶人死亡(以西结书 33:11),而愿所有人都悔改(彼得后书 3:9)。
询问圣经说
约拿书 3:1-4 解释
耶和华第一次吩咐约拿前往尼尼微时,他登上一条船去往他施,一个完全相反方向的城市。耶和华管教他,差派大风到海上,在水手当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惧。当水手们发现约拿是风暴的起因时,他们极不情愿地按照他的建议把他抛入海中。耶和华让一条大鱼吞了约拿,神迹般地拯救了约拿免于溺水。先知在鱼腹中表达了他的感激,耶和华吩咐鱼把他安全地送到岸上(约拿书 1-2章)。当约拿得救并回到陆地后,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他。
耶和华的话指的是祂的启示(列王纪上 6:11, 16:1)。在圣经时期,神经常把祂的旨意启示给某些人,这些人转而把神的信息传达给其他人(和阿西书 1:1;弥迦书 1:1;西番雅书 1:1)。在我们的经文中,被拣选的人是约拿,"亚米太的儿子"(约拿书 1:1)。神决定使用约拿作为祂先知的声音,尽管他之前悖逆过(约拿书 1:3)。这个行为表明神的旨意高过我们的意愿,没有人能阻挠神的计划。先知阿摩司着重强调这一真理:"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阿摩司书 3:8)。然而,神曾使用驴来说预言,也可以使用石头(民数记 22:28;路加福音 19:40)。
神给约拿的第二次信息与第一次的一样: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约拿书 1:2)。
在这个命令的第一部分,神使用了两个连续的命令:起来,去!在希伯来文中,动词起来 ["qûm"] 经常用作介绍性动词,来表示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该动词并不意味着"站起来"或者"起身",好像某人正躺着或正坐着,而是意味着准备行动(见民数记 22:20-21;士师记 4:14;列王纪 17:9)。跟在介绍性动词之后的动词指明了需要发生的行动类别。在我们的经文中,这个动词是去。因此,神再次要求约拿立即前往尼尼微。
先知收到了同样的命令,因为他第一次没有顺服神。当神起初告诉他前往尼尼微时,他乘船去往相反方向的他施,以逃避他的使命(约拿书 1:3)。现在,约拿回到了他的起点。有时,这就是生活的运行模式,当我们在试验中失败时,有时会得到机会重来一次,再有一次取得合格成绩的机会。约拿幸运地获得了再一次的机会。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这次约拿会通过试验吗?他在鱼腹中曾发誓要跟随神(约拿书 2:9),现在他会去尼尼微吗?
耶和华继续描述尼尼微是座大城。名叫尼尼微的城是亚述大帝国的首都,位于底格里斯河的东岸。依据古代近东标准,尼尼微曾是一座极其惊人且规模庞大的城市,这就解释了神描述它是座大城的原因。今天的尼尼微叫特尔.库云吉克,位于伊拉克北部,波斯湾上游约六百英里处的底格里斯河沿岸上,距巴比伦大约300英里(请参见侧边栏"地图和表格"中的地图)。
在这个命令的第二部分,神告诉约拿到了尼尼微后该做什么: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此时,第一次的信息与这里的信息有些许变化。第一次,神告诉约拿向其中的居民呼喊(约拿书 1:2);然而,在这里神却告诉他要向该城宣告祂的信息。尽管两种情形下希伯来文动词 "qāraʾ" 都是一样的,但介词的变化在翻译上和含义上都产生了不同。这个变化使神的目的有了更多的灵活性,给尼尼微一个悔改的机会,以逃避祂的审判。
约拿在海上和几乎丧命时,学到了很多。在他感恩得救的祷告中,描述了诸水如何囚禁自己到死亡的地步(约拿书2章),但神却神迹般地提供了一条大鱼吞了祂的先知,保护他免于溺水。神也吩咐鱼把约拿吐在陆地上,因为祂的计划是让他在尼尼微布道,而不是死在海中或者留在鱼腹中。因此,神再次给了约拿同样的信息,告诉他立即把信息带到尼尼微。
这次约拿顺服了耶和华的话。他起来,往尼尼微去。在试图逃避他的先知使命后,约拿得到了教训。现在他的反应不同了,不再反抗神的命令,不再像第1章中所做的那样。相反,他照耶和华的话去行,就意味着约拿小心地按照神所告诉他的去做。然而,正如我们将要发现的,约拿依然不希望尼尼微悔改。他第一次逃避不去那里,因为他显然想要尼尼微被毁灭(约拿书 4:1-2)。
叙述者在告诉我们约拿到达那城采取怎样的行动之前,添加了有关尼尼微的附加说明。他说,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叙述者重复了形容词大,以此再次强调尼尼微的规模(约拿书 3:2)。他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明确告诉我们,该城需要三日的路程,意思是人要花费三天的时间走遍该城和它的郊区。
叙述者重回关于约拿的话题,说他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这个陈述指的是第一天约拿进入尼尼微城,开始宣讲耶和华给他的信息。先知没有拖延等到他到达该城的正中心才开始他的宣讲,而是在进城后立即开始宣告。有趣的是,约拿似乎在任何时候都不担心他的生命安危。
译为宣告的词在希伯来文是 "qāraʾ",它在整个故事中已经多次出现,需要有不同的翻译。例如,耶和华告诉约拿向尼尼微"呼喊",但约拿逃跑了(1:1-3)。船长告诉约拿去"求告"他的神,却没有迹象表明约拿这样做了(1:6)。水手们在把约拿抛入海中前"求告"耶和华(1:14)。随后,约拿终于在患难中"求告"耶和华(2:3)。约拿悖逆后,耶和华再次吩咐他向尼尼微人"宣告"祂的信息(3:2)。现在,约拿终于开始执行先知的使命,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译为倾覆的希伯来文动词,指的是带来突然改变的行动,或者突然打乱一系列事件的过程,经常指"翻转"或者"被翻转"。例如,古以色列人在烘培大饼时,为保证它们不烧焦,而不停地翻动大饼(何西阿书 7:8)。如果上下文指的是一座城,该动词也可以指倾覆或者推翻。在这种情况下,它指的是毁灭,如所多玛和蛾摩拉故事的范例所示(创世记 19:25, 29)。
在约拿书中,先知同样使用该动词来预测尼尼微的毁灭,会在短短四十日内发生。全能的神可以瞬间毁灭尼尼微,但祂决定差祂的先知到那城宣告审判的信息,给尼尼微悔改和得救的机会。因此,四十日好像是给尼尼微的一个机会窗口。神的目的是给尼尼微人时间,离开所行的恶道,以逃避祂的审判。神并不喜悦恶人死亡(以西结书 33:11),而愿所有人都悔改(彼得后书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