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15:25-32 讲的是一位父亲和两个儿子,他们不理解父亲的爱和恩典。比喻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大儿子如何苦涩地撅嘴并责骂父亲庆祝他失踪的弟弟屈辱的归来。父亲宽容地提醒大儿子他对他的爱,以及回来的是他的弟弟。父亲邀请他选择快乐和宽恕并参加庆祝活动,因为正如他所说:“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
在其他福音书的记载中,没有明显与这个寓言相似的地方。
耶稣的“浪子回头的比喻”的前半部分像前两个比喻一样,以庆祝找到失去的东西而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是小儿子的悔改和归来。
在第一个寓言“迷失的羊的寓言”(路加福音 15:3-7)中,牧羊人庆祝找到了一只迷失的羊。在第二个寓言“丢失的硬币的寓言”(路加福音 15:8-10)中,妇女庆祝找到了她丢失的一枚硬币。在这个寓言的前半部分(路加福音 15 : 11-24)中,父亲庆祝他迷失的小儿子从遥远的国家回来(“Choran Makran”)。
耶稣向法利赛人和文士讲了这些比喻,以回应他们对耶稣与税吏和罪人一起吃饭的抱怨(路加福音 15:1-2)。这三个比喻都象征性地揭示了上帝对罪人的心意以及当他们悔改时祂所拥有的快乐。
耶稣本可以在这里结束这个寓言,并阐明这一点。但他没有。他继续讲述一个功能上是续篇的寓言,重点讲述大儿子对弟弟归来和父亲庆祝的反应。大儿子很可能代表法利赛人和律法师。
在这个寓言的前半部分,我们被告知:
通过这一切,我们得以一窥
正如《浪子的比喻》的前半部分聚焦于上帝(由父亲代表)以及他对放荡的罪人(由小儿子代表)的恩典,以及他对他们悔改的喜悦,这个比喻的后半部分也聚焦于上帝,以及他对墨守成规的罪人(由大儿子代表)的仁慈邀请。
父亲是这个浪子家庭寓言的主角。每个儿子都代表两种不同的罪人,每个人都需要恩典。
大儿子
比喻的后半部分开始于:现在他的大儿子正在田里。
“现在”这个词被用来将故事场景从父亲欣喜地拥抱失而复得的小儿子转移到大儿子身上,而大儿子到目前为止只被提到过一次——在比喻一开始(路加福音 15:11)。 “现在”还表明,当父亲与小儿子团聚并开始庆祝时,大儿子也在田里。大儿子在田里这一事实表明大儿子在忠实地履行职责。那天他正在做着家族生意,显然和往常一样。尽管大儿子忠于职守,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缺乏正确的动机。
履行对上帝和他人的义务通常是一件好事。上帝向他的子民发出命令,服从上帝总是最好的。但上帝命令的核心是爱他,爱人,寻求他们最好的(马可福音 12:29-31)。当我们信靠上帝并遵循他的方式时,我们会尽力而为。但律法主义并不服从上帝。相反,它遵循规则。法利赛人遵循他们的一套规则。他们不跟随上帝,更不爱他。耶稣告诉法利赛人说:
“你们为了你们的传统而废掉了上帝的话。你们这些伪君子,以赛亚对你们的预言是正确的: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但他们的心却远离我。 “但他们徒然敬拜我,将人的戒律当作教义来教导。”” (马太福音 15:6b-9)
因为法利赛人不爱神,所以他们也不爱人(约翰福音 14:15)。法利赛人和文士是冷酷无情的守规矩者,他们根据一个人的道德表现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他们是(相当有偏见的)法官。他们的心中没有爱或恩典的空间。
在这方面,哥哥就像比喻开头的弟弟一样。兄弟俩都根据世俗的物质体系来衡量人的价值。弟弟用物质主义作为他外在的衡量标准。哥哥用律法主义作为他外在的衡量标准。兄弟俩都不考虑人的内在价值。因此,兄弟俩都不懂得爱或恩典。
他的大儿子代表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试图通过制定规则(以及规则的漏洞)来衡量自己的正义,从而墨守成规地遵守上帝的律法。大儿子在田里这一事实表明他表面上尽职尽责——就像法利赛人和文士一样。而且,和法利赛人一样,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大儿子内心并不顺从。他外表的顺从只是按照他自己对交易关系的看法运作。
大儿子知道弟弟的事
当他来到房子附近时,他听到了音乐和舞蹈。
大儿子离开正在干活的田地后,向房子走去。走近时,他听到了音乐和舞蹈。这意味着他离开田地时,庆祝活动已经开始了。似乎其他人都已经开始庆祝了,大儿子似乎是最后一个离开田地的。如果真是这样,这可能强调了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勤劳的大儿子听到屋里传来音乐和舞蹈声,感到很困惑。他没有听从音乐和舞蹈的欢快声音,加入聚会,也没有亲自进屋调查,而是叫来一个仆人,开始询问这些东西是什么。大儿子对欢乐的最初反应是冷漠的怀疑和冷漠。就像他所代表的法利赛人一样,大儿子的心里似乎没有爱或欢乐的空间。
他所召来的一个仆人回答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见他无恙地回来,特地宰了肥牛犊。
就这样,哥哥第一次知道了弟弟回来的消息。
大儿子的愤怒
但大儿子却生气了,不愿意进屋为弟弟庆祝。他被开除是他自己造成的,后果只能由他自己承担。
大儿子对弟弟回家的最初反应是愤怒。他被自己的痛苦吓坏了,固执地拒绝进屋参加庆祝活动。他的反应表明他的内心是多么缺乏恩典和爱。
讽刺的是,就像小儿子把自己从父亲的爱中放逐到遥远的国度——真正没有恩典一样,现在大儿子却拒绝回家庆祝,毫无恩典地把自己从父亲的爱中放逐。我们现在很可能了解到大儿子一直以来的心态。虽然他住在父亲附近,但他的心却远离父亲(以赛亚书 29:13;马太福音 15:8;马可福音 7:6)。
兄弟俩要么道德败坏,要么墨守成规,他们把自己从父亲的爱与恩典中放逐了出去。弟弟过着放荡的生活,自私自利。他觉得自己有权走自己的路。哥哥似乎在通过另一种权利生活,即基于表现的权利生活,把自己从与父亲的亲密关系中放逐了出去。
父的恩典
然后耶稣说了一句非常有趣的话。
他的父亲就出来了,开始恳求他。
这种表达方式微妙而明确地表明,父亲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一样迷失了方向,只是迷失的方式不同。此外,回想一下那个男人如何抛下九十九只羊去寻找他丢失的羊(路加福音 15:4),以及那个女人如何仔细打扫房子,直到找到她丢失的钱币(路加福音 15:8)。同样,在这个寓言中,父亲也离开大家“去寻找”他的大儿子。
有趣的是,这个寓言从未明确告诉我们父亲去寻找他迷失的小儿子。这似乎反映了圣经中上帝的模式,即当人们故意不顺服时,上帝会将他们交给自己的肉体(罗马书 1:24, 26, 28)。但这个寓言明确告诉我们,父亲出去和他迷失的大儿子说话,并恳求他。这个寓言的有趣方面可能是耶稣用来表明上帝如何爱并寻找迷失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方式。也可能是邀请他们重新解释前两个寓言,将他们自己视为迷失的羊和硬币。
父亲爱他的大儿子。他恳求大儿子不要发怒。他邀请他进屋。他鼓励他原谅并爱他的弟弟。父亲邀请他一起庆祝并分享他的恩典。所有这些邀请都是为了大儿子的最大利益。施洗约翰劝告以色列的领袖们悔改。耶稣正在劝告以色列的领袖们悔改。彼得将劝告以色列的领袖们悔改。但在一代人之后,他们的拒绝将导致以色列再次被流放。
还值得指出的是,当耶稣讲这个寓言时,他以类似方式(出于类似原因)向法利赛人和文士恳求,就像父亲恳求他的大儿子一样。
父亲对待自以为是,没有爱心的大儿子的态度,也与耶稣对不冷不热,自以为是的教会的邀请类似(启示录 3:16-17)。耶稣告诉他们: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要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启示录 3:20)
但大儿子拒绝了父亲的仁慈邀请,并继续保持愤怒。
大儿子的演讲
他对父亲说:‘你看!我服事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吩咐。你从来没有给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和朋友一起庆祝。但是你这个儿子和妓女吞噬了你的财富,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一只肥牛犊。’
大儿子训斥父亲和弟弟索要遗产份额一样错误。两者都不尊重父亲。两者都违反了第五条诫命(出埃及记 20:12;申命记 5:16)。
大儿子自以为是的怨恨的核心也是对父亲的恩典和爱的误解。这些困惑和他弟弟在寓言开头的误解是一样的。弟弟羞愧地要求“赠予”遗产。但现在我们发现,哥哥对自己从未“赠予”遗产感到不满。虽然他没有要求,但他显然觉得自己有权得到遗产,就像他的弟弟一样。
因为大儿子不理解恩典的本质,他根据一个人外在的道德表现来衡量其价值。小儿子则根据一个人外在的物质财富来衡量其价值。当外在标准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主要视角——他们的物质/“财产”(“ousia”)时,我们很容易将人视为可以被操纵以获取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对象,而不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具有内在价值的人。外在的世界观会大大削弱怜悯,恩典或爱的能力。
根据哥哥的自我道德评估,哥哥显然是个完美的儿子。他开始自我辩护时使用的词是——看。大儿子认为他自己的道德完美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当别人没有认识到他的道德优越性时,他很恼火。他居高临下地告诉父亲:“看”——暗示如果他的父亲有常识的话,他就会明白他的大儿子是多么正直,而父亲赞扬他(显然,在他看来)卑鄙的小儿子是多么荒谬可笑。
大儿子开始列举他的正义凭证。
首先,他声称多年来他一直在侍奉父亲。(这可能表明父亲的小儿子已经离开多年了。)据大儿子说,他一直忠于父亲。他通过与弟弟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忠诚度。显然,他一边履行日常职责,一边为自己积累功劳,增加自己内心的权利。他显然不喜欢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而是像小儿子一样将父亲视为自己的利益来源。他只是以不同的方式采取了一种交易性的,自力更生的方法;他现在声称这种方法在道德上更优越。
但神并不单凭我们外在的行为来衡量我们。神看人的方式与人不同(路加福音 16:15)。神看的是内心(撒母耳记上 16:7;箴言 21:2;耶利米书 17:10)。大儿子的心是败坏的,是欺骗的(耶利米书 17:9)。因为大儿子的心不纯洁,他看不见爱和恩典的现实(马太福音 5:8;路加福音 6:39)。这也使他无法理解他的父亲。
接下来,大儿子声称:我从未忽视过你的命令。再一次,根据大儿子自己的道德记录,他在他心中是完美无缺的。但正如我们之前所指出的,当他通过说教,解雇和拒绝与父亲交往而羞辱父亲时,他已经违反了十诫中的一条。这与大儿子的说法相矛盾,表明他的道德记录不可靠。
然后,大儿子指责父亲不公平。但你从来没有给我一只小山羊,这样我就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庆祝了。尽管大儿子自认为道德记录完美无缺,但大儿子认为父亲从未适当地认可过他。他甚至没有送他一只小山羊来庆祝他的道德成就,更不用说送他一头肥牛犊了。显然,大儿子把父亲看作是一种自动售货机,如果支付了适当的价格,它就有义务提供某些好处。
这也揭示了大儿子对父亲的天性和性格感到困惑。他本可以享受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显然,从父亲对待小儿子的方式来看,父亲是充满恩典的。父亲对两个儿子的接纳是无条件的。他们属于他不需要特定的表现。
一个人不能得到他应得的礼物,也不能得到他自己挣得的东西。最初,小儿子要求父亲把他应得的那份遗产给他时,表现出一种权利的态度(路加福音 15:12)。现在,大儿子声称他赢得了荣誉,很久以前就有资格得到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父亲耐心地邀请儿子分享他的恩典时,没有恩典的大儿子却痛苦地指责父亲是缺乏恩典/恩惠的人,因为他没有根据大儿子的表现适当地恩惠他。耶稣用这幅图来阐明贯穿圣经的一个原则,即上帝的接纳是无条件的,是出于上帝的爱和恩典。它只需要被接受。耶稣现在已经描述了两种方式,即上帝无条件接受他的子民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可能会在经验中被浪费:1) 通过放荡,寻求世界的认可,以及 2) 通过律法主义,通过以人为中心的道德优越性寻求认可。
最后,大儿子责备父亲为弟弟的归来庆祝。但当你这个儿子和妓女吞尽了你的财富,他回来时,你却为他宰了肥牛犊。他毫不留情。他严厉谴责父亲,指责他不公正。他甚至可能在推断他的父亲和弟弟一起参与了不道德的挥霍行为。大儿子现在既谴责了弟弟,也谴责了父亲。在他眼里,只有一个人是义人:他自己。这似乎描述了耶稣向法利赛人和律法师讲这个寓言时所持的同样态度。
关于大儿子的指控,还有三点需要说明。
首先,大儿子疏远了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拒绝承认弟弟是他的弟弟。相反,他称弟弟为“你的儿子”。此外,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大儿子从来没有称呼过他的父亲“父亲”。甚至小儿子在提出要求时也称呼他为“父亲”(路加福音15:12 )。大儿子不带个人色彩地用指责的“你”来称呼他的父亲。
其次,大儿子的言行举止实际上都表明他希望弟弟永远不要回来。他宁愿弟弟真的死了,也不愿看到他活着并受到父亲的庆祝。当小儿子过早地要求继承遗产时,他也表现出对父亲的冷漠。同样,尽管两兄弟在犯罪方式上明显不同,但他们犯的是同样的罪。
第三,哥哥指责弟弟与妓女睡觉。耶稣在总结小儿子时,只说他“放荡地浪费家产”(路加福音 15:13)。他对此含糊其辞。但大儿子却大胆地渲染了这种含糊其辞,他所能想象的罪孽之深重。这可能是法利赛人对耶稣讲这个寓言的意思的理解。耶稣可能故意让小儿子的挥霍在道德上含糊其辞,然后明确地从哥哥的口中说出这一指控,以便更多地将哥哥与法利赛人联系起来。
父亲的回应
父亲并没有愤怒地回应。他保持冷静,用优雅和真诚的态度直接回应了针对小儿子的愤怒指控。
儿子,你一直和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父亲一开始称呼大儿子为“儿子”。这温柔地提醒儿子什么是真理。他进一步肯定了对儿子的爱,提醒他,你一直和我在一起,在恩典的附近,父亲拥有的一切都属于大儿子。这强调了两个儿子都是父亲的孩子。这是他们既不能获得也不能失去的东西。这令人难以置信地鼓舞人心。因为我们都是罪人,我们与上帝和解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他的恩典和爱(罗马书 3:23-24)。因此,无论我们的行为如何,无论是放荡还是墨守成规,我们都是他的孩子。然而,我们的选择会产生巨大的后果,圣经一贯劝诫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箴言 3:5-6)。
因为大儿子对遵守外在的律法主义规则过于执着,他错过了与父亲的相处和享受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父亲说“你一直和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这句话,是在邀请大儿子悔改(改变他错误的观点),现在就开始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尽管法利赛人对耶稣以及他寻求罪人悔改的行为怀有强烈的怨恨,但耶稣讲这个比喻本质上是对他们的一种姿态,劝诫他们悔改。
我们可以推断,耶稣通过这个比喻恳求法利赛人悔改,来到他面前,享受与他的团契。可悲的是,他们后来会与对手和敌人勾结谋杀耶稣。虽然对他们来说很可怕,但对新约时代的许多人来说却是一种祝福(罗马书 11:12)。
另外,父亲告诉大儿子“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父亲已经把他的那份遗产给了小儿子(路加福音 15:12)。大儿子仍然有他的遗产。他是继承人。但尽管拥有这份遗产,他却没有享受它。他想赚得他已经拥有的东西。同样,新约的信徒可能会浪费在圣灵中行走所带来的平安和喜乐,因为他们从世界中寻求基督已经赐予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以通过信仰之旅来体验。
在本质上“以德报怨”并提醒大儿子这些事情之后,父亲明智而宽容地忽略了大儿子咆哮中的刺痛和侮辱,并将讨论重新转向核心问题。
但我们必须庆祝和欢欣,因为你的这个兄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
事情的核心是,一位失散多年的家人突然回家了。他们为他的归来而欢呼雀跃是再好不过的了。父亲的话重复了他第一次见到小儿子时说过的那句漂亮话,但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路加福音 15:24)。起初,父亲说的是“我的儿子”,但在这里,在对大儿子说话时,父亲将小儿子称为“你的兄弟”。这提醒他,失而复得,死去但又开始活过来的人是他大儿子的亲兄弟。如果他的大儿子能和家人一起欢呼雀跃,那将是恰当而美好的。
耶稣在比喻的后半部分要表达的要点
耶稣在《浪子的比喻》的后半部分提出了几点值得注意的。
第一,庆祝罪人和税吏的忏悔是完全合适的。这一点在前两个寓言(以及这个寓言的前半部分)中也得到了体现,从牧羊人,女人和父亲分别找到迷失的羊,硬币和小儿子时的庆祝中可以看出。
第二,法利赛人和文士是税吏和罪人的兄弟。大儿子代表法利赛人和文士,小儿子代表税吏和罪人(路加福音 15:1-2)。他们最初都没有理解或领会上帝恩典的美好。他们都需要恩典(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恩典)。小儿子已经认识到并体验到父亲一直存在的恩典。但大儿子还没有认识到父亲的恩典。因此,他仍然陷在自给自足和自我辩护的幻想中。
第三点是邀请法利赛人和文士与耶稣一起欢庆他们失散的兄弟的归来。小儿子已经找到了。大儿子仍然迷路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儿子(法利赛人和文士)是第一个比喻中迷失的一只羊(路加福音 15:3-7)和第二个比喻中丢失的一枚硬币(路加福音 15:8-10)。上帝渴望并准备好在他们找到自己的那一刻庆祝他们的悔改。
最后(关于第三点),请注意耶稣是如何结束这个寓言的。他并没有以揭示大儿子如何回应父亲的邀请来结束它。耶稣让故事保持开放。他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暗示,庆祝和进入上帝恩典的邀请也适用于法利赛人和文士,并且对法利赛人和文士开放。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路加福音 15:25-32 意思
路加福音 15:25-32 讲的是一位父亲和两个儿子,他们不理解父亲的爱和恩典。比喻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大儿子如何苦涩地撅嘴并责骂父亲庆祝他失踪的弟弟屈辱的归来。父亲宽容地提醒大儿子他对他的爱,以及回来的是他的弟弟。父亲邀请他选择快乐和宽恕并参加庆祝活动,因为正如他所说:“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
在其他福音书的记载中,没有明显与这个寓言相似的地方。
耶稣的“浪子回头的比喻”的前半部分像前两个比喻一样,以庆祝找到失去的东西而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是小儿子的悔改和归来。
在第一个寓言“迷失的羊的寓言”(路加福音 15:3-7)中,牧羊人庆祝找到了一只迷失的羊。在第二个寓言“丢失的硬币的寓言”(路加福音 15:8-10)中,妇女庆祝找到了她丢失的一枚硬币。在这个寓言的前半部分(路加福音 15 : 11-24)中,父亲庆祝他迷失的小儿子从遥远的国家回来(“Choran Makran”)。
耶稣向法利赛人和文士讲了这些比喻,以回应他们对耶稣与税吏和罪人一起吃饭的抱怨(路加福音 15:1-2)。这三个比喻都象征性地揭示了上帝对罪人的心意以及当他们悔改时祂所拥有的快乐。
耶稣本可以在这里结束这个寓言,并阐明这一点。但他没有。他继续讲述一个功能上是续篇的寓言,重点讲述大儿子对弟弟归来和父亲庆祝的反应。大儿子很可能代表法利赛人和律法师。
在这个寓言的前半部分,我们被告知:
通过这一切,我们得以一窥
正如《浪子的比喻》的前半部分聚焦于上帝(由父亲代表)以及他对放荡的罪人(由小儿子代表)的恩典,以及他对他们悔改的喜悦,这个比喻的后半部分也聚焦于上帝,以及他对墨守成规的罪人(由大儿子代表)的仁慈邀请。
父亲是这个浪子家庭寓言的主角。每个儿子都代表两种不同的罪人,每个人都需要恩典。
大儿子
比喻的后半部分开始于:现在他的大儿子正在田里。
“现在”这个词被用来将故事场景从父亲欣喜地拥抱失而复得的小儿子转移到大儿子身上,而大儿子到目前为止只被提到过一次——在比喻一开始(路加福音 15:11)。 “现在”还表明,当父亲与小儿子团聚并开始庆祝时,大儿子也在田里。大儿子在田里这一事实表明大儿子在忠实地履行职责。那天他正在做着家族生意,显然和往常一样。尽管大儿子忠于职守,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缺乏正确的动机。
履行对上帝和他人的义务通常是一件好事。上帝向他的子民发出命令,服从上帝总是最好的。但上帝命令的核心是爱他,爱人,寻求他们最好的(马可福音 12:29-31)。当我们信靠上帝并遵循他的方式时,我们会尽力而为。但律法主义并不服从上帝。相反,它遵循规则。法利赛人遵循他们的一套规则。他们不跟随上帝,更不爱他。耶稣告诉法利赛人说:
“你们为了你们的传统而废掉了上帝的话。你们这些伪君子,以赛亚对你们的预言是正确的: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
但他们的心却远离我。
“但他们徒然敬拜我,
将人的戒律当作教义来教导。””
(马太福音 15:6b-9)
因为法利赛人不爱神,所以他们也不爱人(约翰福音 14:15)。法利赛人和文士是冷酷无情的守规矩者,他们根据一个人的道德表现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他们是(相当有偏见的)法官。他们的心中没有爱或恩典的空间。
在这方面,哥哥就像比喻开头的弟弟一样。兄弟俩都根据世俗的物质体系来衡量人的价值。弟弟用物质主义作为他外在的衡量标准。哥哥用律法主义作为他外在的衡量标准。兄弟俩都不考虑人的内在价值。因此,兄弟俩都不懂得爱或恩典。
他的大儿子代表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试图通过制定规则(以及规则的漏洞)来衡量自己的正义,从而墨守成规地遵守上帝的律法。大儿子在田里这一事实表明他表面上尽职尽责——就像法利赛人和文士一样。而且,和法利赛人一样,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大儿子内心并不顺从。他外表的顺从只是按照他自己对交易关系的看法运作。
大儿子知道弟弟的事
当他来到房子附近时,他听到了音乐和舞蹈。
大儿子离开正在干活的田地后,向房子走去。走近时,他听到了音乐和舞蹈。这意味着他离开田地时,庆祝活动已经开始了。似乎其他人都已经开始庆祝了,大儿子似乎是最后一个离开田地的。如果真是这样,这可能强调了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勤劳的大儿子听到屋里传来音乐和舞蹈声,感到很困惑。他没有听从音乐和舞蹈的欢快声音,加入聚会,也没有亲自进屋调查,而是叫来一个仆人,开始询问这些东西是什么。大儿子对欢乐的最初反应是冷漠的怀疑和冷漠。就像他所代表的法利赛人一样,大儿子的心里似乎没有爱或欢乐的空间。
他所召来的一个仆人回答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见他无恙地回来,特地宰了肥牛犊。
就这样,哥哥第一次知道了弟弟回来的消息。
大儿子的愤怒
但大儿子却生气了,不愿意进屋为弟弟庆祝。他被开除是他自己造成的,后果只能由他自己承担。
大儿子对弟弟回家的最初反应是愤怒。他被自己的痛苦吓坏了,固执地拒绝进屋参加庆祝活动。他的反应表明他的内心是多么缺乏恩典和爱。
讽刺的是,就像小儿子把自己从父亲的爱中放逐到遥远的国度——真正没有恩典一样,现在大儿子却拒绝回家庆祝,毫无恩典地把自己从父亲的爱中放逐。我们现在很可能了解到大儿子一直以来的心态。虽然他住在父亲附近,但他的心却远离父亲(以赛亚书 29:13;马太福音 15:8;马可福音 7:6)。
兄弟俩要么道德败坏,要么墨守成规,他们把自己从父亲的爱与恩典中放逐了出去。弟弟过着放荡的生活,自私自利。他觉得自己有权走自己的路。哥哥似乎在通过另一种权利生活,即基于表现的权利生活,把自己从与父亲的亲密关系中放逐了出去。
父的恩典
然后耶稣说了一句非常有趣的话。
他的父亲就出来了,开始恳求他。
这种表达方式微妙而明确地表明,父亲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一样迷失了方向,只是迷失的方式不同。此外,回想一下那个男人如何抛下九十九只羊去寻找他丢失的羊(路加福音 15:4),以及那个女人如何仔细打扫房子,直到找到她丢失的钱币(路加福音 15:8)。同样,在这个寓言中,父亲也离开大家“去寻找”他的大儿子。
有趣的是,这个寓言从未明确告诉我们父亲去寻找他迷失的小儿子。这似乎反映了圣经中上帝的模式,即当人们故意不顺服时,上帝会将他们交给自己的肉体(罗马书 1:24, 26, 28)。但这个寓言明确告诉我们,父亲出去和他迷失的大儿子说话,并恳求他。这个寓言的有趣方面可能是耶稣用来表明上帝如何爱并寻找迷失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方式。也可能是邀请他们重新解释前两个寓言,将他们自己视为迷失的羊和硬币。
父亲爱他的大儿子。他恳求大儿子不要发怒。他邀请他进屋。他鼓励他原谅并爱他的弟弟。父亲邀请他一起庆祝并分享他的恩典。所有这些邀请都是为了大儿子的最大利益。施洗约翰劝告以色列的领袖们悔改。耶稣正在劝告以色列的领袖们悔改。彼得将劝告以色列的领袖们悔改。但在一代人之后,他们的拒绝将导致以色列再次被流放。
还值得指出的是,当耶稣讲这个寓言时,他以类似方式(出于类似原因)向法利赛人和文士恳求,就像父亲恳求他的大儿子一样。
父亲对待自以为是,没有爱心的大儿子的态度,也与耶稣对不冷不热,自以为是的教会的邀请类似(启示录 3:16-17)。耶稣告诉他们: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要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启示录 3:20)
但大儿子拒绝了父亲的仁慈邀请,并继续保持愤怒。
大儿子的演讲
他对父亲说:‘你看!我服事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吩咐。你从来没有给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和朋友一起庆祝。但是你这个儿子和妓女吞噬了你的财富,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一只肥牛犊。’
大儿子训斥父亲和弟弟索要遗产份额一样错误。两者都不尊重父亲。两者都违反了第五条诫命(出埃及记 20:12;申命记 5:16)。
大儿子自以为是的怨恨的核心也是对父亲的恩典和爱的误解。这些困惑和他弟弟在寓言开头的误解是一样的。弟弟羞愧地要求“赠予”遗产。但现在我们发现,哥哥对自己从未“赠予”遗产感到不满。虽然他没有要求,但他显然觉得自己有权得到遗产,就像他的弟弟一样。
因为大儿子不理解恩典的本质,他根据一个人外在的道德表现来衡量其价值。小儿子则根据一个人外在的物质财富来衡量其价值。当外在标准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主要视角——他们的物质/“财产”(“ousia”)时,我们很容易将人视为可以被操纵以获取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对象,而不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具有内在价值的人。外在的世界观会大大削弱怜悯,恩典或爱的能力。
根据哥哥的自我道德评估,哥哥显然是个完美的儿子。他开始自我辩护时使用的词是——看。大儿子认为他自己的道德完美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当别人没有认识到他的道德优越性时,他很恼火。他居高临下地告诉父亲:“看”——暗示如果他的父亲有常识的话,他就会明白他的大儿子是多么正直,而父亲赞扬他(显然,在他看来)卑鄙的小儿子是多么荒谬可笑。
大儿子开始列举他的正义凭证。
首先,他声称多年来他一直在侍奉父亲。(这可能表明父亲的小儿子已经离开多年了。)据大儿子说,他一直忠于父亲。他通过与弟弟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忠诚度。显然,他一边履行日常职责,一边为自己积累功劳,增加自己内心的权利。他显然不喜欢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而是像小儿子一样将父亲视为自己的利益来源。他只是以不同的方式采取了一种交易性的,自力更生的方法;他现在声称这种方法在道德上更优越。
但神并不单凭我们外在的行为来衡量我们。神看人的方式与人不同(路加福音 16:15)。神看的是内心(撒母耳记上 16:7;箴言 21:2;耶利米书 17:10)。大儿子的心是败坏的,是欺骗的(耶利米书 17:9)。因为大儿子的心不纯洁,他看不见爱和恩典的现实(马太福音 5:8;路加福音 6:39)。这也使他无法理解他的父亲。
接下来,大儿子声称:我从未忽视过你的命令。再一次,根据大儿子自己的道德记录,他在他心中是完美无缺的。但正如我们之前所指出的,当他通过说教,解雇和拒绝与父亲交往而羞辱父亲时,他已经违反了十诫中的一条。这与大儿子的说法相矛盾,表明他的道德记录不可靠。
然后,大儿子指责父亲不公平。但你从来没有给我一只小山羊,这样我就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庆祝了。尽管大儿子自认为道德记录完美无缺,但大儿子认为父亲从未适当地认可过他。他甚至没有送他一只小山羊来庆祝他的道德成就,更不用说送他一头肥牛犊了。显然,大儿子把父亲看作是一种自动售货机,如果支付了适当的价格,它就有义务提供某些好处。
这也揭示了大儿子对父亲的天性和性格感到困惑。他本可以享受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显然,从父亲对待小儿子的方式来看,父亲是充满恩典的。父亲对两个儿子的接纳是无条件的。他们属于他不需要特定的表现。
一个人不能得到他应得的礼物,也不能得到他自己挣得的东西。最初,小儿子要求父亲把他应得的那份遗产给他时,表现出一种权利的态度(路加福音 15:12)。现在,大儿子声称他赢得了荣誉,很久以前就有资格得到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父亲耐心地邀请儿子分享他的恩典时,没有恩典的大儿子却痛苦地指责父亲是缺乏恩典/恩惠的人,因为他没有根据大儿子的表现适当地恩惠他。耶稣用这幅图来阐明贯穿圣经的一个原则,即上帝的接纳是无条件的,是出于上帝的爱和恩典。它只需要被接受。耶稣现在已经描述了两种方式,即上帝无条件接受他的子民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可能会在经验中被浪费:1) 通过放荡,寻求世界的认可,以及 2) 通过律法主义,通过以人为中心的道德优越性寻求认可。
最后,大儿子责备父亲为弟弟的归来庆祝。但当你这个儿子和妓女吞尽了你的财富,他回来时,你却为他宰了肥牛犊。他毫不留情。他严厉谴责父亲,指责他不公正。他甚至可能在推断他的父亲和弟弟一起参与了不道德的挥霍行为。大儿子现在既谴责了弟弟,也谴责了父亲。在他眼里,只有一个人是义人:他自己。这似乎描述了耶稣向法利赛人和律法师讲这个寓言时所持的同样态度。
关于大儿子的指控,还有三点需要说明。
首先,大儿子疏远了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拒绝承认弟弟是他的弟弟。相反,他称弟弟为“你的儿子”。此外,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大儿子从来没有称呼过他的父亲“父亲”。甚至小儿子在提出要求时也称呼他为“父亲”(路加福音15:12 )。大儿子不带个人色彩地用指责的“你”来称呼他的父亲。
其次,大儿子的言行举止实际上都表明他希望弟弟永远不要回来。他宁愿弟弟真的死了,也不愿看到他活着并受到父亲的庆祝。当小儿子过早地要求继承遗产时,他也表现出对父亲的冷漠。同样,尽管两兄弟在犯罪方式上明显不同,但他们犯的是同样的罪。
第三,哥哥指责弟弟与妓女睡觉。耶稣在总结小儿子时,只说他“放荡地浪费家产”(路加福音 15:13)。他对此含糊其辞。但大儿子却大胆地渲染了这种含糊其辞,他所能想象的罪孽之深重。这可能是法利赛人对耶稣讲这个寓言的意思的理解。耶稣可能故意让小儿子的挥霍在道德上含糊其辞,然后明确地从哥哥的口中说出这一指控,以便更多地将哥哥与法利赛人联系起来。
父亲的回应
父亲并没有愤怒地回应。他保持冷静,用优雅和真诚的态度直接回应了针对小儿子的愤怒指控。
儿子,你一直和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父亲一开始称呼大儿子为“儿子”。这温柔地提醒儿子什么是真理。他进一步肯定了对儿子的爱,提醒他,你一直和我在一起,在恩典的附近,父亲拥有的一切都属于大儿子。这强调了两个儿子都是父亲的孩子。这是他们既不能获得也不能失去的东西。这令人难以置信地鼓舞人心。因为我们都是罪人,我们与上帝和解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他的恩典和爱(罗马书 3:23-24)。因此,无论我们的行为如何,无论是放荡还是墨守成规,我们都是他的孩子。然而,我们的选择会产生巨大的后果,圣经一贯劝诫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箴言 3:5-6)。
因为大儿子对遵守外在的律法主义规则过于执着,他错过了与父亲的相处和享受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父亲说“你一直和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这句话,是在邀请大儿子悔改(改变他错误的观点),现在就开始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尽管法利赛人对耶稣以及他寻求罪人悔改的行为怀有强烈的怨恨,但耶稣讲这个比喻本质上是对他们的一种姿态,劝诫他们悔改。
我们可以推断,耶稣通过这个比喻恳求法利赛人悔改,来到他面前,享受与他的团契。可悲的是,他们后来会与对手和敌人勾结谋杀耶稣。虽然对他们来说很可怕,但对新约时代的许多人来说却是一种祝福(罗马书 11:12)。
另外,父亲告诉大儿子“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父亲已经把他的那份遗产给了小儿子(路加福音 15:12)。大儿子仍然有他的遗产。他是继承人。但尽管拥有这份遗产,他却没有享受它。他想赚得他已经拥有的东西。同样,新约的信徒可能会浪费在圣灵中行走所带来的平安和喜乐,因为他们从世界中寻求基督已经赐予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以通过信仰之旅来体验。
在本质上“以德报怨”并提醒大儿子这些事情之后,父亲明智而宽容地忽略了大儿子咆哮中的刺痛和侮辱,并将讨论重新转向核心问题。
但我们必须庆祝和欢欣,因为你的这个兄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
事情的核心是,一位失散多年的家人突然回家了。他们为他的归来而欢呼雀跃是再好不过的了。父亲的话重复了他第一次见到小儿子时说过的那句漂亮话,但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路加福音 15:24)。起初,父亲说的是“我的儿子”,但在这里,在对大儿子说话时,父亲将小儿子称为“你的兄弟”。这提醒他,失而复得,死去但又开始活过来的人是他大儿子的亲兄弟。如果他的大儿子能和家人一起欢呼雀跃,那将是恰当而美好的。
耶稣在比喻的后半部分要表达的要点
耶稣在《浪子的比喻》的后半部分提出了几点值得注意的。
第一,庆祝罪人和税吏的忏悔是完全合适的。这一点在前两个寓言(以及这个寓言的前半部分)中也得到了体现,从牧羊人,女人和父亲分别找到迷失的羊,硬币和小儿子时的庆祝中可以看出。
第二,法利赛人和文士是税吏和罪人的兄弟。大儿子代表法利赛人和文士,小儿子代表税吏和罪人(路加福音 15:1-2)。他们最初都没有理解或领会上帝恩典的美好。他们都需要恩典(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恩典)。小儿子已经认识到并体验到父亲一直存在的恩典。但大儿子还没有认识到父亲的恩典。因此,他仍然陷在自给自足和自我辩护的幻想中。
第三点是邀请法利赛人和文士与耶稣一起欢庆他们失散的兄弟的归来。小儿子已经找到了。大儿子仍然迷路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儿子(法利赛人和文士)是第一个比喻中迷失的一只羊(路加福音 15:3-7)和第二个比喻中丢失的一枚硬币(路加福音 15:8-10)。上帝渴望并准备好在他们找到自己的那一刻庆祝他们的悔改。
最后(关于第三点),请注意耶稣是如何结束这个寓言的。他并没有以揭示大儿子如何回应父亲的邀请来结束它。耶稣让故事保持开放。他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暗示,庆祝和进入上帝恩典的邀请也适用于法利赛人和文士,并且对法利赛人和文士开放。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