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合和比喻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 4:1-9 和 路加福音 8:4-8。
在马可福音我们被告知,在与法利赛人的对峙冲突中,耶稣开始 "用比喻对他们说话" (马可福音 3:23)。在马太福音,耶稣也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作者在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一系列对峙的紧要关头之后,立刻组织了七个比喻的系列,就得以表明这一点。我们之后会在本章看到,耶稣用比喻讲道是对预言的一个应验 (马太福音 13:35)。
这个比喻的组合或编排是耶稣五篇扩展教导记载中的第三篇,有时被称为 "比喻性训言"。马太福音的前两段训言是 "登山宝训" (马太福音 5:3 - 7:27) 和 "宣教性训言" (马太福音 10:5-42)。最后两段训言是 "论教会训言" (马太福音 18 章) 和 "橄榄山训言" (马太福音 24-25 章)。
比喻是描述重要真理的简短故事,其本质通常是道德或属灵方面的。比喻既令人费解又发人深省,它们需要细心地聆听和一定程度的技巧来解释所蕴含的真理。耶稣频繁地使用比喻教导人,因为比喻有两个独特的优势:它们令人难忘;它们可以向刚硬的心隐藏其核心真理 (马太福音 13:33-35)。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加利利海边,很可能是靠近迦百农的北海岸。他的门徒们也与他一起 (马太福音 13:10)。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众人在耶稣之上站在倾斜的海滩上,在下面的船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圆形剧场,众人就可以更好地聚集,聆听他所讲的内容。马太告诉我们,耶稣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
马太在本章所记载的第一个比喻通常被称为 "撒种的比喻"。"撒种的比喻" 也被记录在马可福音 4:3-8 和 路加福音 8:5-8。在解经注释的这一部分,我们只解释故事的字面行为和事件,因为耶稣随后会解释它们的象征性意义 (马太福音 13:18-23)。
耶稣所讲的故事是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种的是播种之人,随后也会栽培和收割。在这一比喻中,撒种的所撒的是同一种种子,但当他撒种时,种子落在了四种不同的地上。基于种子所落入的四种不同的地面,会有四种不同的结果。
四种不同的地是:
前三种地不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第四种,也就是最后一种是好土,在其上撒种为的是使它们发芽,并茁壮成长。
相对应的结果就是:
前三种结果 "不好";第四种,也就是最后一种结果非常好。
在一个像犹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耶稣的听众对所有的这些行为和结果都很熟悉。耶稣以一个叠句结束了他的比喻: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一句像箴言的警告是一个聆听的邀请,邀请人来聆听道德的信息和比喻的含义。
马太记录了耶稣对这一比喻的解释,就是他会在马太福音 13:18-23 向门徒分享的解释。
询问圣经说
马太福音 13:1-9 含义
这一场合和比喻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 4:1-9 和 路加福音 8:4-8。
在马可福音我们被告知,在与法利赛人的对峙冲突中,耶稣开始 "用比喻对他们说话" (马可福音 3:23)。在马太福音,耶稣也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作者在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一系列对峙的紧要关头之后,立刻组织了七个比喻的系列,就得以表明这一点。我们之后会在本章看到,耶稣用比喻讲道是对预言的一个应验 (马太福音 13:35)。
这个比喻的组合或编排是耶稣五篇扩展教导记载中的第三篇,有时被称为 "比喻性训言"。马太福音的前两段训言是 "登山宝训" (马太福音 5:3 - 7:27) 和 "宣教性训言" (马太福音 10:5-42)。最后两段训言是 "论教会训言" (马太福音 18 章) 和 "橄榄山训言" (马太福音 24-25 章)。
比喻是描述重要真理的简短故事,其本质通常是道德或属灵方面的。比喻既令人费解又发人深省,它们需要细心地聆听和一定程度的技巧来解释所蕴含的真理。耶稣频繁地使用比喻教导人,因为比喻有两个独特的优势:它们令人难忘;它们可以向刚硬的心隐藏其核心真理 (马太福音 13:33-35)。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加利利海边,很可能是靠近迦百农的北海岸。他的门徒们也与他一起 (马太福音 13:10)。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众人在耶稣之上站在倾斜的海滩上,在下面的船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圆形剧场,众人就可以更好地聚集,聆听他所讲的内容。马太告诉我们,耶稣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
马太在本章所记载的第一个比喻通常被称为 "撒种的比喻"。"撒种的比喻" 也被记录在马可福音 4:3-8 和 路加福音 8:5-8。在解经注释的这一部分,我们只解释故事的字面行为和事件,因为耶稣随后会解释它们的象征性意义 (马太福音 13:18-23)。
耶稣所讲的故事是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种的是播种之人,随后也会栽培和收割。在这一比喻中,撒种的所撒的是同一种种子,但当他撒种时,种子落在了四种不同的地上。基于种子所落入的四种不同的地面,会有四种不同的结果。
四种不同的地是:
前三种地不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第四种,也就是最后一种是好土,在其上撒种为的是使它们发芽,并茁壮成长。
相对应的结果就是:
前三种结果 "不好";第四种,也就是最后一种结果非常好。
在一个像犹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耶稣的听众对所有的这些行为和结果都很熟悉。耶稣以一个叠句结束了他的比喻: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一句像箴言的警告是一个聆听的邀请,邀请人来聆听道德的信息和比喻的含义。
马太记录了耶稣对这一比喻的解释,就是他会在马太福音 13:18-23 向门徒分享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