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在其它福音记载中并没有对应记载。
耶稣和门徒在凯撒利亚腓立比住了一段时间后,重新聚集在加利利。税吏到了迦百农,来到彼得面前。迦百农是加利利海北海岸的一座小镇,是耶稣选为总部城市的城镇。
这些税吏是来收丁税的人。丁税可以追溯到摩西时代。在出埃及记30:11-16, 摩西指定了年税,以舍客勒计价。大概一千五百年后,这税仍在征收,但被换算为德拉克马(drachma),而且成了两德拉克马的税务。该税的目的是要支持“会幕服事”,在摩西和出埃及记时代是旷野会幕。在耶稣时代,旷野会幕已经被圣殿所取代,所以现在的年税成为了殿税。
丁税是按年收取。以色列人所献的是为自己赎罪,也为会幕的建造和维护。之后,它用作圣殿使用。约西亚王在修理圣殿时使用了丁税(历代志下24:9)。摩西时代所收的价银与耶稣时代所收的一样。
半舍客勒和两德拉克马都是两天的工价。在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重建城墙时,尼希米暂时性地将该税降低至三分之一舍客勒(尼希米记10:32)。根据摩西的规定,每个人,无论贫富,都要缴纳等量的价银。
收丁税的人认出彼得与耶稣有关系,就问他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耶稣时代在罗马占领期间,这种税是罗马人所允许的,但在法律上而言却不是要求的。可是,虽然是自愿的,但每一位公义的犹太人都应该缴纳。他们问彼得的问题是一项调查,可能试图要找点用来反对耶稣的把柄。他们问题的框架设计所期待的是一个负面回答。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 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对吧?
马太记录了彼得的回答,只是一个简单的“是的” (译者注:原文直译为“是的”,“当然”)。这可能是马太对彼得回应的总结,表明是的,耶稣是纳殿税的 =“纳”。或者,彼得只回答了一个“是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彼得对负面问题的正面回答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不太清楚彼得的意思是:是的,耶稣纳税;还是是的,耶稣不纳税。如果是这样的话,收丁税的人就不太可能明白彼得的意思。
彼得进了屋子(可能是他自己在迦百农的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话,用一个令人吃惊的问题招呼他。
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这个问题几乎一定会让西门彼得吃惊,并让我们一瞥耶稣的无所不知。他知道税吏问了彼得,虽然当他们问及丁税时,他并不在场。或许是因为这一话题的法律性,耶稣用了彼得的正式名字西门,而不是他的绰号彼得(我们可以将其译为“石头”)。
听到耶稣的问题后,彼得正确地回答说,世上的君王向外人征收关税,丁税。耶稣用彼得的回答扩展了其逻辑,说明儿子所经历的事。世上君王的儿子可以免父亲所颁布的关税和丁税。
但是,耶稣不是主要对世上君王或他们的税务感兴趣,而是主要在问有关他的事。
耶稣是神的儿子。他的问题是把他们和天上君王之间做以比较。正如这地上的君王并不从自己的儿子身上征收税务一样,天上的君王也不要求自己的儿子为自己的圣殿纳丁税。耶稣称圣殿为“我父的殿”(约翰福音2:16),而且彼得已经承认,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马太福音16:16)。因此,耶稣的问题是向彼得显明事实的一种方式,即作为神的儿子,他并没有纳丁税的义务。
同样有趣的是,除了身为神儿子之外,耶稣还在其它地方说自己是神的殿:
“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吗?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约翰福音2:19-21)
犹太人认为圣殿是神居住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圣殿里亲近神;它也是他们献祭和神接受祭物的地方。耶稣成就了圣殿的这三个功能。他是成为人的神,是居住在人身体里的神(约翰福音1:14)。通过耶稣,人可以亲近神(约翰福音14:6)。通过他死在十字架上的献祭,我们的罪永得赦免(约翰福音1:19)。耶稣没有义务纳圣殿的丁税,因为他是父的儿子,这是祂的圣殿,而且他作为道成肉身的神,比犹太人所建的圣殿更好。
然而,耶稣并没有就此结束。无论如何,他愿意纳税。这是向犹太人的见证,也是维护彼得诚实的一种方式,因为他对耶稣是否纳税之问题给出了正面回答“纳”。
作为人子,耶稣遵循律法,为要完美地成全律法(马太福音5:17)。他使自己完全降服于父的旨意之中(约翰福音6:38),正如希伯来书所说:
“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希伯来书5:8)
耶稣并没有要求他的神权和王权,但正如保罗所说,他自己“虚己”,并“取了奴仆的形象”(腓立比书2:6-7)。耶稣让自己降服于律法(虽然他在律法之上),纳了殿税(虽然是他父的殿);将钱给了祭司(虽然他是完美的大祭司——希伯来书3:1)。
除了作为仆人式领袖以外,耶稣也没有引起不必要的冒犯。他让彼得纳税,恐怕触犯他们。他树立了榜样,“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罗马书13:7);“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马书12:18)。耶稣并没有为他的敌人提供不必要的机会来攻击他。
耶稣让彼得纳丁税的方式是很奇妙的。他告诉他的门徒,你且往加利利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马太并没有具体报告这事是如何发生的,但他的沉默暗示彼得完全按耶稣所吩咐他的做了。这一神奇的供应也显明,神如何供应税银,并没有给祂的儿子造成任何负担。对耶稣和彼得纳税神迹般供应的事实可能暗示彼得也是君王的儿子之一,是国度的王室成员,所以也没有义务纳税(罗马书8:16-17)。耶稣经常称父为“我父”的同时,也对门徒说神是“我们的父”(马太福音6:9,, 6:146:15)和“你们的父”(马太福音6:1,,,,; 6:46:86:146:1510:20)。
关于耶稣为彼得纳丁税的事实还有最后一点是值得思考的。根据出埃及记30:13-14, 只有二十岁以上的人才需要纳丁税。耶稣只纳了自己和彼得丁税的事实可能表明,彼得是耶稣十二门徒中唯一一个超过二十岁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意味着十二门徒中的其他人是十五到十九之间的年轻人,是年轻男性跟随拉比作门徒的普遍年龄。我们确实知道,人不会因为太年轻,而不能开始跟随耶稣,而且神非常看重小孩子。
询问圣经说
马太福音 17:24-27 含义
这一事件在其它福音记载中并没有对应记载。
耶稣和门徒在凯撒利亚腓立比住了一段时间后,重新聚集在加利利。税吏到了迦百农,来到彼得面前。迦百农是加利利海北海岸的一座小镇,是耶稣选为总部城市的城镇。
这些税吏是来收丁税的人。丁税可以追溯到摩西时代。在出埃及记30:11-16, 摩西指定了年税,以舍客勒计价。大概一千五百年后,这税仍在征收,但被换算为德拉克马(drachma),而且成了两德拉克马的税务。该税的目的是要支持“会幕服事”,在摩西和出埃及记时代是旷野会幕。在耶稣时代,旷野会幕已经被圣殿所取代,所以现在的年税成为了殿税。
丁税是按年收取。以色列人所献的是为自己赎罪,也为会幕的建造和维护。之后,它用作圣殿使用。约西亚王在修理圣殿时使用了丁税(历代志下24:9)。摩西时代所收的价银与耶稣时代所收的一样。
半舍客勒和两德拉克马都是两天的工价。在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重建城墙时,尼希米暂时性地将该税降低至三分之一舍客勒(尼希米记10:32)。根据摩西的规定,每个人,无论贫富,都要缴纳等量的价银。
收丁税的人认出彼得与耶稣有关系,就问他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耶稣时代在罗马占领期间,这种税是罗马人所允许的,但在法律上而言却不是要求的。可是,虽然是自愿的,但每一位公义的犹太人都应该缴纳。他们问彼得的问题是一项调查,可能试图要找点用来反对耶稣的把柄。他们问题的框架设计所期待的是一个负面回答。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 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对吧?
马太记录了彼得的回答,只是一个简单的“是的” (译者注:原文直译为“是的”,“当然”)。这可能是马太对彼得回应的总结,表明是的,耶稣是纳殿税的 =“纳”。或者,彼得只回答了一个“是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彼得对负面问题的正面回答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不太清楚彼得的意思是:是的,耶稣纳税;还是是的,耶稣不纳税。如果是这样的话,收丁税的人就不太可能明白彼得的意思。
彼得进了屋子(可能是他自己在迦百农的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话,用一个令人吃惊的问题招呼他。
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这个问题几乎一定会让西门彼得吃惊,并让我们一瞥耶稣的无所不知。他知道税吏问了彼得,虽然当他们问及丁税时,他并不在场。或许是因为这一话题的法律性,耶稣用了彼得的正式名字西门,而不是他的绰号彼得(我们可以将其译为“石头”)。
听到耶稣的问题后,彼得正确地回答说,世上的君王向外人征收关税,丁税。耶稣用彼得的回答扩展了其逻辑,说明儿子所经历的事。世上君王的儿子可以免父亲所颁布的关税和丁税。
但是,耶稣不是主要对世上君王或他们的税务感兴趣,而是主要在问有关他的事。
耶稣是神的儿子。他的问题是把他们和天上君王之间做以比较。正如这地上的君王并不从自己的儿子身上征收税务一样,天上的君王也不要求自己的儿子为自己的圣殿纳丁税。耶稣称圣殿为“我父的殿”(约翰福音2:16),而且彼得已经承认,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马太福音16:16)。因此,耶稣的问题是向彼得显明事实的一种方式,即作为神的儿子,他并没有纳丁税的义务。
同样有趣的是,除了身为神儿子之外,耶稣还在其它地方说自己是神的殿:
“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吗?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
(约翰福音2:19-21)
犹太人认为圣殿是神居住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圣殿里亲近神;它也是他们献祭和神接受祭物的地方。耶稣成就了圣殿的这三个功能。他是成为人的神,是居住在人身体里的神(约翰福音1:14)。通过耶稣,人可以亲近神(约翰福音14:6)。通过他死在十字架上的献祭,我们的罪永得赦免(约翰福音1:19)。耶稣没有义务纳圣殿的丁税,因为他是父的儿子,这是祂的圣殿,而且他作为道成肉身的神,比犹太人所建的圣殿更好。
然而,耶稣并没有就此结束。无论如何,他愿意纳税。这是向犹太人的见证,也是维护彼得诚实的一种方式,因为他对耶稣是否纳税之问题给出了正面回答“纳”。
作为人子,耶稣遵循律法,为要完美地成全律法(马太福音5:17)。他使自己完全降服于父的旨意之中(约翰福音6:38),正如希伯来书所说:
“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
(希伯来书5:8)
耶稣并没有要求他的神权和王权,但正如保罗所说,他自己“虚己”,并“取了奴仆的形象”(腓立比书2:6-7)。耶稣让自己降服于律法(虽然他在律法之上),纳了殿税(虽然是他父的殿);将钱给了祭司(虽然他是完美的大祭司——希伯来书3:1)。
除了作为仆人式领袖以外,耶稣也没有引起不必要的冒犯。他让彼得纳税,恐怕触犯他们。他树立了榜样,“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罗马书13:7);“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马书12:18)。耶稣并没有为他的敌人提供不必要的机会来攻击他。
耶稣让彼得纳丁税的方式是很奇妙的。他告诉他的门徒,你且往加利利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马太并没有具体报告这事是如何发生的,但他的沉默暗示彼得完全按耶稣所吩咐他的做了。这一神奇的供应也显明,神如何供应税银,并没有给祂的儿子造成任何负担。对耶稣和彼得纳税神迹般供应的事实可能暗示彼得也是君王的儿子之一,是国度的王室成员,所以也没有义务纳税(罗马书8:16-17)。耶稣经常称父为“我父”的同时,也对门徒说神是“我们的父”(马太福音6:9,, 6:146:15)和“你们的父”(马太福音6:1,,,,; 6:46:86:146:1510:20)。
关于耶稣为彼得纳丁税的事实还有最后一点是值得思考的。根据出埃及记30:13-14, 只有二十岁以上的人才需要纳丁税。耶稣只纳了自己和彼得丁税的事实可能表明,彼得是耶稣十二门徒中唯一一个超过二十岁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意味着十二门徒中的其他人是十五到十九之间的年轻人,是年轻男性跟随拉比作门徒的普遍年龄。我们确实知道,人不会因为太年轻,而不能开始跟随耶稣,而且神非常看重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