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在福音书中并没有对应记载。
祭司长和长老刚刚在圣殿质问了耶稣的权柄(马太福音21:23)。他们试图陷害他,耶稣却聪明地避开了他们的圈套,并承诺回答他们的问题,如果他们先告诉他,他们认为施洗约翰是否是神的先知(马太福音21:24-25)。他们拒绝回答他的问题,因为害怕被暴露为假冒为善者或不取悦众人(马太福音21:25-27)。耶稣就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马太福音21:27),随后给他们讲了两个比喻。
两个比喻中的第一个通常被称为“两个儿子的比喻”(马太福音21:28-30)。第二个通常被称为“园户的比喻”或“凶恶园户的比喻”(马太福音21:33-40;马可福音12:1-11;路加福音20:9-16)。两个比喻都是关乎神的国,都是讲给祭司长,长老和法利赛人的,也是主要有关他们的(马太福音21:45)。正是这些人反对耶稣,而耶稣也刚刚让他们遭受了挫败。
第一个比喻较短。耶稣将其夹在向撒都该人问的两个问题中间。他在比喻的开头问他们说:你们认为如何呢?(译者注:原文直译,和合本并未翻译)。他的问题让祭司们留意,他感兴趣了解他们对该比喻的看法。他即将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回答他就施洗约翰权柄的问题,那或许愿意说一下对这个编造故事的看法。
该比喻是关乎一个人和他的两个儿子;这人是葡萄园的园主。在以色列的农业文明中,葡萄园通常是家庭产业;而在耶稣的比喻中,这个家庭就是经营葡萄园产业的。两个儿子为他们的父亲工作,但他们也为自己工作,因为他们是葡萄园的继承者。
这人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但大儿子回答说:‘我不去’。这是不尊不顺的表现。儿子当面的悖逆破坏了他和父亲之间的团契和谐,但以后该儿子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自己懊悔自己所说的和他所造成的张力,就去了。随后,他因自己的悖逆而悔改,当天就按父亲所吩咐他的去葡萄园里做工。
这人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但小儿子的反应与哥哥的相反。当父亲告诉他到葡萄园去做工时,小儿子回答说:‘父啊,我去。’他的回答不仅是正确和顺服的回答,也显然是带着尊重的语气而说。然而,他掩饰了自己的不尊重。说了这话之后,他却没有照父亲所吩咐的去葡萄园做工。
两个儿子都不完美,二人都表现出不尊重,但他们的过错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大儿子对父亲的最初表现是不尊重和不顺从的,但最终却顺服了父亲的要求。小儿子具有欺骗性,他假装尊重,表示要顺从父亲。他用正确的言语掩饰了自己的不尊重,导致他的不顺从更具伤害性。向父亲撒谎之后,小儿子却不去,并没有照他所承诺的去做;而大儿子悔改了自己的不顺从,做了父亲所吩咐他去做的事。
耶稣总结了这个简短的比喻,问祭司长和长老说: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
他们简单地回应说:“大儿子。”他们的回答是正确的。大儿子是顺从父亲意愿的人,尽管他最初是不尊重的,但他最终顺从了父亲,当天去做了葡萄园的工。
耶稣将回应建立在祭司长和长老明显正确的回答基础上,凭自己的权柄告诉他们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理: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
比喻中,大儿子代表税吏和娼妓。税吏为罗马效劳,并从罗马对犹太人的剥削中受益。本卷福音书的作者,耶稣的门徒马太先前就是税吏(马太福音9:9)。税吏通常被视为是背叛神和祂百姓的罪人。娼妓也是祭司长和长老所藐视的人,因为她们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和他人犯罪而谋生。税吏和娼妓都违背了神爱人如己的诫命(利未记19:18)。但正是税吏和娼妓,以及其他罪人,在听见耶稣和约翰的福音信息时,就悔改。这当然包括作者马太在内。马太选择将这个比喻纳入他的福音记载,这一点并不令人吃惊,因为他曾经就是税吏,悔改跟从了神。
同时,小儿子代表宗教领袖,他们假装尊重,承诺顺从,却不按神的旨意去行。祭司长和长老就像神对以赛亚所描述的以色列一样,在言语上表示尊重神和跟从神,却在行动上没有顺从祂:
“因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以赛亚书29:13)
耶稣陈述了施洗约翰和他事工的事实,藉此进一步澄清了以上重点。这就与先前祭司长和长老问耶稣有关约翰权柄的片段故事联系了起来。两个儿子如何回应约翰的信息显明了他们的真心。约翰的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随后,耶稣对犹太领袖说,因为施洗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税吏和娼妓的信心通过他们的悔改和洗礼得以表明。耶稣以此也解释了他有关税吏和娼妓会比犹太领袖先进神国的表述。
因为这些罪人像比喻中的大儿子一样,比不悔改和不信的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先悔改,去做神国(由葡萄园代表)的工。这就是税吏和娼妓如何先进神的国。“宗教上的”罪人就像小儿子一样,只是用言语说要顺从神,却不用内心和行动。耶稣明确表明,除非他们悔改,否则无法进入神的国。
耶稣对祭司和长老说,你们看见了罪人悔改后,却不懊悔去信施洗约翰。对那些不悔改的宗教领袖(甚至现在他们仍在拒绝悔改),耶稣指出一个值得注意但令人伤心的事实。他们留在国度的外面,而不像其他罪人所做的那样,悔改进入神国。
这些宗教领袖的行为就像耶稣在进城路上所咒诅的果树一样,除非他们悔改,否则也会枯干,永不再结果(马太福音21:19)。可悲的是,他们的盲目导致了进一步的盲目,就像以赛亚书后面的经文一样。
“所以,我在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聪明人的聪明必然隐藏。”(以赛亚书29:14)
通过添加这一比喻,耶稣间接却灵巧地向祭司和长老回答了自己有关约翰权柄来源的问题(马太福音21:25),也回答了他们问他有关他自己权柄的问题(马太福音21:23)。在这个比喻中,约翰的“洗礼”和耶稣“做这些事”的权柄都来自神。
询问圣经说
马太福音 21:28-32 含义
这一事件在福音书中并没有对应记载。
祭司长和长老刚刚在圣殿质问了耶稣的权柄(马太福音21:23)。他们试图陷害他,耶稣却聪明地避开了他们的圈套,并承诺回答他们的问题,如果他们先告诉他,他们认为施洗约翰是否是神的先知(马太福音21:24-25)。他们拒绝回答他的问题,因为害怕被暴露为假冒为善者或不取悦众人(马太福音21:25-27)。耶稣就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马太福音21:27),随后给他们讲了两个比喻。
两个比喻中的第一个通常被称为“两个儿子的比喻”(马太福音21:28-30)。第二个通常被称为“园户的比喻”或“凶恶园户的比喻”(马太福音21:33-40;马可福音12:1-11;路加福音20:9-16)。两个比喻都是关乎神的国,都是讲给祭司长,长老和法利赛人的,也是主要有关他们的(马太福音21:45)。正是这些人反对耶稣,而耶稣也刚刚让他们遭受了挫败。
第一个比喻较短。耶稣将其夹在向撒都该人问的两个问题中间。他在比喻的开头问他们说:你们认为如何呢?(译者注:原文直译,和合本并未翻译)。他的问题让祭司们留意,他感兴趣了解他们对该比喻的看法。他即将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回答他就施洗约翰权柄的问题,那或许愿意说一下对这个编造故事的看法。
该比喻是关乎一个人和他的两个儿子;这人是葡萄园的园主。在以色列的农业文明中,葡萄园通常是家庭产业;而在耶稣的比喻中,这个家庭就是经营葡萄园产业的。两个儿子为他们的父亲工作,但他们也为自己工作,因为他们是葡萄园的继承者。
这人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但大儿子回答说:‘我不去’。这是不尊不顺的表现。儿子当面的悖逆破坏了他和父亲之间的团契和谐,但以后该儿子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自己懊悔自己所说的和他所造成的张力,就去了。随后,他因自己的悖逆而悔改,当天就按父亲所吩咐他的去葡萄园里做工。
这人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但小儿子的反应与哥哥的相反。当父亲告诉他到葡萄园去做工时,小儿子回答说:‘父啊,我去。’他的回答不仅是正确和顺服的回答,也显然是带着尊重的语气而说。然而,他掩饰了自己的不尊重。说了这话之后,他却没有照父亲所吩咐的去葡萄园做工。
两个儿子都不完美,二人都表现出不尊重,但他们的过错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大儿子对父亲的最初表现是不尊重和不顺从的,但最终却顺服了父亲的要求。小儿子具有欺骗性,他假装尊重,表示要顺从父亲。他用正确的言语掩饰了自己的不尊重,导致他的不顺从更具伤害性。向父亲撒谎之后,小儿子却不去,并没有照他所承诺的去做;而大儿子悔改了自己的不顺从,做了父亲所吩咐他去做的事。
耶稣总结了这个简短的比喻,问祭司长和长老说: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
他们简单地回应说:“大儿子。”他们的回答是正确的。大儿子是顺从父亲意愿的人,尽管他最初是不尊重的,但他最终顺从了父亲,当天去做了葡萄园的工。
耶稣将回应建立在祭司长和长老明显正确的回答基础上,凭自己的权柄告诉他们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理: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
比喻中,大儿子代表税吏和娼妓。税吏为罗马效劳,并从罗马对犹太人的剥削中受益。本卷福音书的作者,耶稣的门徒马太先前就是税吏(马太福音9:9)。税吏通常被视为是背叛神和祂百姓的罪人。娼妓也是祭司长和长老所藐视的人,因为她们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和他人犯罪而谋生。税吏和娼妓都违背了神爱人如己的诫命(利未记19:18)。但正是税吏和娼妓,以及其他罪人,在听见耶稣和约翰的福音信息时,就悔改。这当然包括作者马太在内。马太选择将这个比喻纳入他的福音记载,这一点并不令人吃惊,因为他曾经就是税吏,悔改跟从了神。
同时,小儿子代表宗教领袖,他们假装尊重,承诺顺从,却不按神的旨意去行。祭司长和长老就像神对以赛亚所描述的以色列一样,在言语上表示尊重神和跟从神,却在行动上没有顺从祂:
“因为这百姓亲近我,
用嘴唇尊敬我,
心却远离我;
他们敬畏我,
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
(以赛亚书29:13)
耶稣陈述了施洗约翰和他事工的事实,藉此进一步澄清了以上重点。这就与先前祭司长和长老问耶稣有关约翰权柄的片段故事联系了起来。两个儿子如何回应约翰的信息显明了他们的真心。约翰的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随后,耶稣对犹太领袖说,因为施洗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税吏和娼妓的信心通过他们的悔改和洗礼得以表明。耶稣以此也解释了他有关税吏和娼妓会比犹太领袖先进神国的表述。
因为这些罪人像比喻中的大儿子一样,比不悔改和不信的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先悔改,去做神国(由葡萄园代表)的工。这就是税吏和娼妓如何先进神的国。“宗教上的”罪人就像小儿子一样,只是用言语说要顺从神,却不用内心和行动。耶稣明确表明,除非他们悔改,否则无法进入神的国。
耶稣对祭司和长老说,你们看见了罪人悔改后,却不懊悔去信施洗约翰。对那些不悔改的宗教领袖(甚至现在他们仍在拒绝悔改),耶稣指出一个值得注意但令人伤心的事实。他们留在国度的外面,而不像其他罪人所做的那样,悔改进入神国。
这些宗教领袖的行为就像耶稣在进城路上所咒诅的果树一样,除非他们悔改,否则也会枯干,永不再结果(马太福音21:19)。可悲的是,他们的盲目导致了进一步的盲目,就像以赛亚书后面的经文一样。
“所以,我在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
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
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
聪明人的聪明必然隐藏。”
(以赛亚书29:14)
通过添加这一比喻,耶稣间接却灵巧地向祭司和长老回答了自己有关约翰权柄来源的问题(马太福音21:25),也回答了他们问他有关他自己权柄的问题(马太福音21:23)。在这个比喻中,约翰的“洗礼”和耶稣“做这些事”的权柄都来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