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26:69-75 含义

彼得三次否认耶稣:当主的宗教审判在大祭司的家中进行时,彼得被不同的人认出是耶稣的追随者。尽管彼得先前曾承诺过,但他三次否认认识耶稣,而且每次都愈加激烈。当公鸡啼叫时,彼得想起他现在已违背的诺言和耶稣现在已实现的预言,他痛哭流涕地跑开了。

关于这一事件的平行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可福音 14:66-72, 路加福音 22:54b-62约翰福音 18:15-18;约翰福音 18:25-27 中找到。

这段经文是马太对彼得三次不认耶稣的记述。

彼得第一次否认他的主很可能是在耶稣的初步审判期间,在前大祭司亚那的院子里发生的(约翰福音 18:15-18)。

彼得第二次否认很可能发生在大祭司该亚法的院子里,当时耶稣的第二次夜间审判正开始于他家中。第二次否认发生在第一次否认之后的“不久之后”(路加福音 22:58)。

彼得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否认也极有可能发生在耶稣第二次夜间受审期间,在大祭司该亚法的院子里,但它发生在“约过一小时之后”,因为耶稣很可能是在被定罪,谴责和殴打后被带走的(路加福音 22:59)。

彼得三次不认很可能都发生在尼散月 15 日晚上(按照罗马时间计算,那是星期五早上昏暗的时刻)。

请参阅“圣经所述的耶稣最后 24 小时的时间表”来了解有关此事件的时间和顺序的更多信息。

马太福音的记述按主题将彼得的三次不认归为一类,并按顺序叙述,而不是在每次不认主时分别进行讨论。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也一样。约翰很可能在彼得不认时与他在一起,他是唯一一位告诉我们彼得第一次不认主是在耶稣第一次受审时在亚那家(约翰福音 18:12-13, 15-17)的福音书作者。约翰还告诉我们,彼得最后两次不认主是在耶稣第二次受审时在该亚法家(约翰福音 18:24-27)。

在我们讨论四本福音书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时,值得一提的是,四本福音书都提供了关于这一事件发生过程的丰富细节。很难找到另一个事件,四本福音书的作者都对如此短暂的时刻提供了如此清晰详细的描述。

有些人声称福音书作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矛盾。例如:表面上看,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的第二项指控似乎由一个女仆说出(马太福音 26:71;马可福音 14:69),而在路加福音中,彼得第二次否认了一个人(路加福音 22:58)。但是,如果更仔细地考虑这些细节并结合上下文,这些叙述之间没有任何矛盾。

相反,书中呈现的是一个极其丰富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位重要门徒一生中非常个人化和影响深远的时刻。每位福音书作者都证实了首席使徒的彻底失败,这是一个惊人的反常现象;历史作者不会记录对自己不利的描述。然而,在这个和其他许多例子中,门徒们记录了他们作为耶稣门徒在痛苦但收获巨大的旅程中表现出的无知,自负和失败。

当我们评论马太对彼得三次否认耶稣的总结时,我们将试图忠实地阐明彼得这个非常人性化的故事。

本评论将分为五个部分:

  • 彼得三次不认主的背景
  •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二十六69-70)
  • 彼得第二次不认主(二十六71-72)
  • 彼得第三次不认主(二十六73-75)
  • 信徒的反思

如果读者希望直接阅读这段经文的直接评论,他可以跳过事件发生前的故事,直接阅读他感兴趣的三个否认。

彼得三次不认主的背景

为了理解这一刻的意义,回顾当晚早些时候发生的三个时刻可能会有所帮助。

  1. 耶稣的预言和彼得的承诺

第一个值得回忆的时刻是耶稣告诉彼得,鸡叫两遍之前,会三次不认他,而彼得承诺会为耶稣而死,永远不会不认他(马可福音 14:30-31)。

看来耶稣那天晚上甚至可能已经两次警告过彼得这件事,而彼得则坚决拒绝了主的两次预言。

耶稣最初的警告是在晚宴上,在晚宴上,耶稣与门徒庆祝逾越节。在那次谈话中,门徒们争论他们当中谁是最大的(路加福音 22:24)。耶稣提醒他们,真正的伟大来自服务(路加福音 22:25-29),并命令他们彼此相爱(约翰福音 13:31-35)。

这时彼得插话道:“主啊,你要去哪里?”(约翰福音 13:36)。

耶稣回答说:“我去的地方,你们现在不能跟我去,但后来你们会跟我去”(约翰福音 13:36b)。

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呢?(约翰福音 13:37a

然后耶稣似乎回应了彼得的承诺:“西门,西门,看哪,撒旦想要得着许可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 22:31-32)。

彼得拒绝了主让他动摇的建议:“主啊,我为你,就是下监,甚至受死,也是甘心!”(路加福音 22:33);“我也为你舍命”(约翰福音 13:37b)。

然后耶稣明确地预言:“彼得,我告诉你,今天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路加福音 22:34)约翰福音在耶稣的预言之前,问他受伤的门徒:“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约翰福音 13:38

彼得沉默了。

耶稣和他的门徒从楼上的房间前往客西马尼园时,似乎又重复了这段对话。

那天晚上,当他们穿过耶路撒冷并穿过城门时,耶稣预言说,他所有的门徒都会在那天晚上堕落,正如先知所预言的那样(马太福音 26:31;马可福音 14:27)。

彼得随后纠正耶稣说:“虽然众人因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马太福音 26:33;另见马可福音 14:29)。

然后耶稣重复了他具体的预言:“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马可福音 14:30:另见马太福音 26:34)。

彼得“切切地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马可福音 14:31;另见马太福音 26:35)。

从这些预言和否认中,耶稣显然知道彼得会在鸡叫两遍之前三次否认祂。彼得也显然坚信他已准备好为耶稣而死,他不会否认他的主。

  1. 在客西马尼园祈祷和睡觉

第二个值得回忆的时刻是耶稣和门徒到达客西马尼园的时候。他们一到达,耶稣就对自己即将经历的事情深感不安(马太福音 26:37)。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要求他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马太福音 26:38;另见马可福音 14:34)。更具体地说,耶稣要求彼得和其他门徒做的是“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加福音 22:40)。

耶稣知道他很快就会被捕,被不公正地定罪,遭受折磨,为世人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被埋葬三天。他害怕自己会遭遇这样的事情,需要向上帝祈求力量,以便他能忠实地经受住考验。耶稣也知道,这种经历对他的门徒来说将极其难以忍受。这会动摇他们的信仰,除非他们像他一样依靠上帝,否则他们就会跌倒。因此,他要求彼得和其他门徒祈祷,让他们不要屈服于依靠自己意志的诱惑,在看到耶稣的遭遇时陷入绝望。

耶稣三次来时,都发现彼得,雅各和约翰在睡觉,而不是在祷告(马太福音 26:40-45;马可福音 14:37-41;路加福音 22:45-46)。有一次,耶稣叫醒彼得,说:“西门,你睡觉吗?不能警醒片时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马可福音 14:37b-38)。

彼得在客西马尼园三次祈祷时睡着了,彼得三次否认耶稣,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某种联系,即使没有别的,至少在主题上也是如此。当复活的耶稣在加利利海岸边亲自宽恕彼得并让重返他的王国时,主三次彼得“你爱我吗?”(约翰福音 21:15-17)。

从客西马尼的这一刻起,我们可以看出彼得并没有整夜祈祷上帝的力量来帮助克服即将降临考验。相反,睡着了,依靠自己的意志。

  1. 耶稣被捕和彼得的攻击

彼得否认之前的第三个重要时刻是犹太当局和罗马军队来逮捕耶稣的时候(马太福音 26:47-56;马可福音 14:43-50;路加福音 22:47-53;约翰福音 18:2-11)。当他们来抓耶稣时,彼得兑现了他的诺言,愿意与耶稣同死。彼得拔出剑来,砍了大祭司的仆人,割掉了他的耳朵(约翰福音 13:10;另见马太福音 26:51;马可福音 14:46-47;路加福音 22:49-50)。

耶稣立即干预,命令彼得停下来,医治了仆人的耳朵;从而挽救了彼得的生命(马太福音 26:52;路加福音 22:51;约翰福音 18:11)。

此时,耶稣心甘情愿地屈服于囚禁他的人(路加福音 22:53)。

由于担心耶稣会不战而降,他的所有门徒都逃跑了(马太福音 26:56b;马可福音 14:50),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

耶稣被捕之前,门徒们,尤其是彼得,显然都愿意为耶稣而死,正如他们所承诺的那样。但他们为耶稣而死的承诺是基于他们期望耶稣最终会从罗马手中夺取政治控制权。因此,他们愿意死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

彼得和门徒们都愿意为耶稣而死,只要耶稣符合他们对耶稣的期望。但他们却不愿意按照耶稣的条件为他而死(即跟随他)。

此外,彼得和门徒们只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对耶稣及其使命的有限理解行事。耶稣的使命是为世人的罪而死,并由上帝复活。门徒们相信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凭着信仰相信上帝。换句话说,他们陷入了依靠肉体而不是依靠圣灵的诱惑。当他们第一次进入客西马尼时,耶稣反复要求他们祈祷并准备好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加强。相反,他们睡着了。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

马太福音 26:69-70

彼得在外面院子里坐着,有一个使女进前来,对他说:“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彼得却在众人面前否认,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第 69-70 节)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逮捕后,就被带去受审。与此同时,“彼得远远地跟着,直到大祭司的院子,就进去和差役同坐,要看这事到底怎样。”(马太福音 26:58

约翰福音告诉我们,这是前大祭司亚那的院子约翰福音 18:12-13)。约翰福音还告诉我们彼得是如何进入的。彼得之所以能进去,是因为“另一个门徒”(可能是约翰)是大祭司门卫的熟人——当这个门徒看到彼得在外面时,他和门卫说了一声,彼得就被允许进入院子约翰福音 18:15-16)。

马修从那里继续叙述。

彼得正坐在外面院子里(第 69 节上)。

在一个寒冷的春夜,彼得坐在外面院子里,靠着火取暖(约翰福音 18:18),而耶稣正在里面接受亚那的审问(约翰福音 18:19-23)。

彼得坐在那里,有一个使女进前来,对他说:“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 (第 69b 节)。

这个女仆很可能是亚那家的侍从。她很可能在深夜里照顾着挤满主人家和庭院的祭司和官员。作为一名年轻的女仆,她在古代犹太文化中地位低下。她所服务的重要人物很少重视她的声音和意见。

当这个女孩在院子里照顾祭司和官员时,她来到坐在官员中间的彼得身边。她注意到似乎不自在。当她在火光下更专注地看时(路加福音 22:56),她意识到彼得和被指控的囚犯在屋里。她对他说: “你也是和那加利利人耶稣在一起的。”

马可对她的指控的记录略有不同:“你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马可福音 14:67)。

女仆耶稣加利利人,是因为加利利地区是耶稣一年多来传教的总部所在地(马太福音 4:13)。拿撒勒镇位于加利利地区,是耶稣长大的地方(马太福音 2:23)。

耶稣在首都耶路撒冷(距加利利以南约九十英里)接受审判,他和许多其他犹太人都到那里庆祝逾越节。作为城里人,这个女仆自然会根据他们来自的地区和区域来识别外来人,比如耶稣彼得女仆的说法:马太福音记载的加利利人耶稣是更笼统的说法。马可福音记载的“拿撒勒人耶稣”是更具体的称呼(马可福音 14:67)。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彼得使女的指控的回应是肯定的,

但他在众人面前否认,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第 70 节)。

马太指出彼得在引用彼得的话之前否认与耶稣在一起。这是马太记数的方式,并帮助读者认识到这是耶稣预言的第一部分,耶稣在当晚早些时候说过,他的门徒将在当晚三次不认他(马太福音 26:34)。

彼得否认耶稣时,假装不明白为什么那女仆会认为他是和耶稣在一起的。马可这样描述彼得的假装:“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马可福音 14:68

马太所描述的彼得的回答并不是针对这个女仆的,她的意见毫无意义,她的指控在犹太法庭上不具有法律效力。他的回答是针对所有人的——即其他人,包括彼得亚那的子里坐在一起的官员和祭司。如果他们怀疑彼得和耶稣在一起,那么可能会有危险。

这就是马太福音中记载的彼得第一次否认耶稣的记载。

当我们分析约翰福音和路加福音以及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记载时,似乎这个女仆的指控和彼得的否认是一场更为漫长的对话,而非短暂的交流。

在约翰福音中,女仆的指控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约翰福音 18:17)。似乎女仆先问了彼得这个问题,然后才提出马太所记录的更直接的指控。约翰记录彼得的回答是:“我不是”(约翰福音 18:17)。

女仆提出问题,彼得简短回答之后,她似乎在逼问:“你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 (第 69 节)。路加记录了彼得对她坚定指控的激动反应:“妇人,我不认识他”(路加福音 22:57)。彼得用“妇人”来指代女仆,可能是想贬低她或降低她的可信度。

路加也记录了她的回应,让众人当面知道:“这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路加福音 22:56)。马太和马可接着记录了彼得当面的回应:“我不晓得你在说什么” (第 70 节;另见马可福音 14:68)。

有些福音书可能只是简单概括了这种互动,或者可能只描述了其中的一部分来阐明观点,然后继续叙述。或者对话可能像上面描述的扩展互动一样展开。无论哪种方式,圣经都认为这些互动构成了一次否认,即使彼得可能已经向女仆他面前的人重申了两三次。

彼得第二次不认主

马太福音 26:71-72

耶稣出去,到了门口,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那里的人说:“这个人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耶稣又发誓否认说:“我不认识那个人。” (第 71-72 节)

彼得第一次否认是在亚那的院子里约翰福音 18:12-13, 15-18),当时耶稣正在接受初步审判,一个女仆认出了彼得和耶稣在一起。耶稣的初步审判结束后,亚那把耶稣送到他的女婿,现任大祭司该亚法那里(约翰福音 18:13, 24),当时公会半夜聚集在那里,非法捏造罪状,要将耶稣处死(马太福音 26:57, 59)。

彼得与其他人一起搬到了该亚法的家里。

但当彼得走出亚那院子门口时(可能是去该亚法家的路上) ,另一个女仆看见了彼得,就对在场的人说:“这个人是和拿撒勒人耶稣在一起的。”这个女仆可能得出了与第一个认出彼得女仆相似的结论;或者她可能听到了他们的谈话;或者可能是第一个女仆告诉了她彼得的事。无论如何,这个第二个女仆告诉了在场的其他人彼得拿撒勒人耶稣在一起的事。

马可福音呼应了彼得离开的场景(“他出去到了门廊上”——马可福音 14:68),一个女仆“又一次”对旁边的人说“‘这也是他们一伙的!’”(马可福音 14:69)。

马太告诉我们彼得的回应是另一次否认:

他又发誓否认说:“我不认识这个人。”

但是,当我们查看其他福音书的记载时,马太似乎将这些事件压缩为一个简短的互动,因为约翰告诉我们,第二次和第三次否认发生在耶稣第二次受审期间,地点是该亚法的家里(约翰福音 18:24-27)。路加告诉我们,彼得第二次否认耶稣时,他认了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仆路加福音 22:58)。

将这些事实放在一起表明,当彼得和其他人从亚那家接受耶稣的初审,前往该亚法家接受第二次审判时,一个女仆告诉人们,彼得和拿撒勒人耶稣在一起(第 71 节)。然后“过了一会儿”,当他们到达该亚法的院子时,女仆告诉的一个人看到彼得站在那里,“就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路加福音 22:58)。彼得回答说:“你这个人,我不是”(路加福音 22:58)。路加捕捉到的彼得的表情也可以严厉地翻译为:“先生,我不是!”

因此,第二次指控的种子是在耶稣的初步审判进行时由一名女仆在亚那的家里种下的,但直接指控和彼得的第二次否认是由一名男子在“稍后”在该亚法的家里提出的(路加福音 22:58),当时耶稣的第二次审判正在进行中。

从马太对彼得第二次不认主的记述中,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值得注意。

首先,马太在引述彼得的话之前,用了“他又不承认”这句话来介绍彼得的回答。马太在引述彼得三次不承认,帮助读者认识到这是耶稣当晚早些时候预言的第二部分,即他的门徒将在当晚三次不承认他(马太福音 26:34)。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彼得这次发誓否认认识耶稣彼得发誓是为了使他不认识耶稣的说法更有说服力或更真实。经文中没有提到彼得第一次发誓否认耶稣马太福音 26:70)。这表明彼得第二次否认耶稣的语气比第一次更强烈或更强烈。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重要内容是马太翻译为“彼得否认时知道”的希腊词。这个词是 οἶδα 的一种形式(G1492 - 发音为:“Oi'-dah”)。“oidah”一词描述理论知识。“Oidah”不同于另一个常见的希腊语“我知道”一词,即 γινώσκω(G1097 - 发音为“Ghin-ōs-kō”)。“Ghinōskō”描述关系或经验知识或熟悉度。

彼得用“oidah”一词否认自己不认识耶稣,暗示对耶稣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如果彼得“认识”耶稣,他的意思是可能和耶稣交谈过一两次,听过耶稣讲话,或听说过耶稣行过的奇迹,但彼得并不是耶稣真正的追随者,更像是一个远亲。但彼得在否认时并没有使用“ginōskō”一词。用的是“oidah”一词。

彼得在否认时使用了“oidah”,声称耶稣一无所知;从未与耶稣互动,从未听过或见过耶稣。当彼得说: “我不认识”这个人(请注意彼得甚至没有说出耶稣的名字)时,他是在声称他和耶稣是完全陌生的人。

因此,彼得的“oidah”否认比仅仅说他不“ghinōskō”耶稣要强烈得多,严厉得多,也彻底得多。

马太在引用彼得三次否认耶稣时,都使用了“oidah”这个词。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在引用彼得否认耶稣时也使用了“oidah”。没有一位福音书作者引用彼得否认主时提到耶稣的名字。彼得可耻地完全回避了这个词。

彼得第三次不认主

马太福音 26:73-75

过了不多时,旁边站着的人进前来,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因为你说话的语气已经暴露了你。”彼得便发咒起誓说:“我不认识那个人!”立时鸡就叫了。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第 73-75 节)。

马太写道,彼得第三次否认是在第二次否认之后不久。路加的记载更准确。他写道,第三次否认发生在“约过了一小时”之后(路加福音 22:59)。出于后面会说明的原因,路加似乎还暗示彼得第三次否认发生在耶稣第二次审判结束后。

顺便说一句:耶稣的第二次宗教审判似乎持续了“约一个小时”(路加福音 22:59)。这是根据路加的观察计算出来的。彼得的第二次否认发生在耶稣的第二次审判开始时(这发生在彼得第一次否认“稍晚”之后——路加福音 22:58)。彼得的第三次否认发生在“约过了一小时”(路加福音 22:59)时,当时耶稣的第二次审判似乎已经结束——“主转过身来,看着彼得”(路加福音 22:61a)。

因此,耶稣的第二次宗教审判持续了“约有一小时”(路加福音 22:58)。在第二次宗教审判中,发生了以下事情:

  • 传唤了许多假证人(马太福音26:59;马可福音14:55-58);
  • 尽管如此,没有指控得到证实(马太福音26:60-61;马可福音14:59);
  • 该亚法做出了绝望的干预(马太福音26:62-65;马可福音14:60-63);
  • 犹太公会定耶稣有罪(马太福音26:66;马可福音14:64);
  • 耶稣遭受身体虐待(马太福音26:67-68;马可福音14:65

马太说,旁观者上前指责彼得旁观者是聚集该亚法院子里的人,目的是参与或协助那些在耶稣第二次宗教审判中起诉耶稣的人。这些旁观者耶稣和他的追随者怀有敌意。因此,彼得很可能感觉到自己的危险,特别是因为砍掉了祭司仆人的耳朵(约翰福音 18:10)。

约翰透露,这些旁观者中,向彼得说话的人是“大祭司的一个奴仆,是被彼得削掉耳朵的马勒古的亲戚”(约翰福音 18:26a)。这位大祭司的仆人与武装群众一起去逮捕耶稣,并在花园里看到彼得用剑保护耶稣时刺伤了他的亲戚(马太福音 26:51-54;马可福音 14:47;路加福音 22:49-51;约翰福音 18:10-11)。

仆人认出彼得就是袭击他亲戚的人,便上前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约翰福音 18:26b)。“彼得就否认”耶稣一起在园子里(约翰福音 18:27a)。

然后,似乎正是这位大祭司的仆人和马勒古的亲戚,或者另一个旁观者叫出了彼得的谎言,并对他说:“你实在也是他们一党的;因为你说话的方式,已经暴露了你的身份” (第 73b 节)。

彼得的谎言被旁观者识破,其中一个证据就是说话的方式。无论是他的口音还是行话,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都表明彼得不是耶路撒冷人。显然,这些城里人认出了彼得的讲话是加利利语马可福音 14:70;路加福音 22:59)。

耶稣的传教活动总部设在加利利(马太福音 4:12-13)。彼得是来自加利利的渔夫。耶稣在加利利海岸呼召彼得成为他的门徒,彼得在那里放下渔网跟随耶稣马太福音 4:18-20)。这些旁观者彼得的说话方式加利利人的说话方式联系起来,告诉彼得他的谎言欺骗不了任何人。有人看到耶稣一起在花园里(约翰福音 18:26b),说话就像耶稣都是加利利人一样。

然后彼得变得愤怒而固执。

他开始咒骂并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第 74 节上)。

再次,翻译为知道的词是 οἶδα (G1492 - “oidah”),这是彼得声称耶稣一无所知的方式;从未与耶稣互动,从未听过耶稣或见过耶稣马太福音 26:70, 72)。再一次,彼得甚至在抗议时避免使用耶稣的名字: “我不认识这个人!”马太福音 26:70, 72)。

彼得从第一次在亚那院子里对女仆的否认(马太福音 26:70;约翰福音 18:12-13, 17)到第二次在该亚法的院子里对一个小时前用誓言指控他的人的否认(马太福音 26:72;路加福音 22:58;约翰福音 18:24-25),他的坚定性和强烈性不断增强,彼得第三次否认时也再次增强了他的坚定性和强烈性。这一次,他开始咒骂和发誓。通过这句话,马太表明彼得第三次否认耶稣三次中最强烈的一次。

咒骂的意思是祈求某物或某人毁灭。圣经没有透露彼得咒骂了什么或谁,但似乎有道理的是,即使没有暗示,彼得咒骂耶稣是为了表明不是耶稣的追随者。

发誓可能意味着两种意思。它可能意味着使用难听或令人反感的语言。人们有时会用发誓来强调自己所说的话的诚意或承诺。如果彼得在发誓说他“不认识”耶稣时使用了贬义语言,那么他可能用它来形容他的拉比和密友。

或者可以指在作出承诺时对某事发誓。其意图是承诺的真实性或所说内容与所发誓的事物具有同等程度的确定性。

耶稣教导门徒在许诺时不要发誓(马太福音 5:33-36);耶稣也因法利赛人的这种言论而斥责他们(马太福音 23:16-22)。彼得发誓可能是为了像法利赛人(耶稣的敌人)那样说话,这样这些旁观者就不会再指责,不再骚扰耶稣教导门徒“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恶”(马太福音 5:37)。这样的发誓类似于誓言,但在文化上被认为更有力,因为它据称基于比一个人的承诺更坚实的东西。

目前尚不清楚彼得开始发誓否认耶稣时是否使用了侮辱性语言或发誓。彼得也可能用这个词的两个意思来发誓。

彼得第三次否认不仅是最强烈的,而且也许这次的否认比前两次更强烈,表明彼得现在背弃了耶稣从加利利那一刻起直到现在为他所做的一切。耶稣亲自选择彼得成为他的十二门徒之一(路加福音 6:12-14)。耶稣委托彼得通过传道和奇迹宣扬他的王国(马太福音 10:5-8)。耶稣使彼得能够在水上行走,并在他跌倒时救了他(马太福音 14:28-31)。

彼得是第一个承认耶稣是“基督,永生神的儿子”的门徒(马太福音 16:15-16)。耶稣彼得为“有福的”(“Makarios”),并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他(马太福音 16:17-19)。当其他门徒因为耶稣教导的难懂而离开时,彼得耶稣保证:“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翰福音 6:68)。

耶稣邀请彼得,雅各和约翰到变像山上一睹祂的全貌(马太福音 17:1-8)。就在那天晚上,耶稣洗了彼得的脚(约翰福音 13:5-12),并称他为朋友(约翰福音 15:15)。

彼得现在向旁观者否认了这一切。

即使完全知道朋友的痛苦否认,耶稣还是在几个小时内为彼得献出了生命(约翰福音 15:13)。

彼得已经三次不认主了,正如耶稣所预言的(马太福音 26:34;马可福音 14:30;路加福音 22:34;约翰福音 13:38);正如彼得承诺的他永远不会这样做(马太福音 26:35;马可福音 14:31)。

立时,鸡就叫了(第 74b 节)。

公鸡啼叫是耶稣先前警告彼得时给出的标志。从路加福音中,我们得知公鸡啼叫,“彼得还在说话的时候”,他充满诅咒地否认(路加福音 22:60b)。

也是在那发誓的同一瞬间,“主转过身来,看彼得”(路加福音 22:61a)。这次眼神接触可能是在耶稣被带离审判现场,从该亚法的家被转移,等待第三次宗教审判时发生的,第三次宗教审判定于日出时在圣殿的议会厅举行。(第三次宗教审判是作秀审判,是试图掩盖非法夜间审判)。当彼得第三次否认时,耶稣彼得眼神接触。他们都知道彼得刚刚说了什么。然后耶稣的预言浮现在彼得的脑海中:

彼得就想起耶稣说过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第 75 节上)

彼得回想起这句话,突然意识到自己说过什么,心里非常难受。但话已经说出口,再也无法从彼得嘴里说出来。他的否认无法挽回。失败得很惨。已经三次违背诺言。表现出懦弱,用最强烈的言辞否认自己耶稣有任何关系。

他就出去痛哭了(第 75b 节)。

彼得崩溃了。耶稣交给了该亚法院子里的刽子手,自己则在夜色中走出了监狱。马太和路加用相同的措辞描述了彼得接下来的所作所为:他痛哭流涕。他们的描述表明,彼得自己否认的事情表达了深深的悲伤,深深的悔恨和极大的羞愧。

彼得的反应很可能很好地描绘了耶稣所指出的不忠诚的信徒在世上为他们的生活负责时的情形(罗马书 14:12;哥林多前书 3:11-15;哥林多后书 5:10)。彼得的反应反映了耶稣经常描述的场景,他描绘了不忠诚的信徒/仆人在得不到忠诚的奖赏时会感到的遗憾——“哭泣(悲伤)和咬牙切齿(自发的愤怒)”(马太福音 8:12,,, 22:1324:5125:30)。

在马可福音(据信是基于彼得的讲述)中,彼得的哭泣被用分词短语描述:ἐπιβαλὼν ἔκλαιεν(马可福音 14:72)。这表明彼得的哀悼不是暂时的,而是永久的。

分词短语中的第二个单词 ἔκλαιεν 是单词 κλαίω (G2799 - 发音为:“klah'-yō”) 的图形形式。它是此短语中的主动词。“Klahyō” 的意思是“哀悼”,“哭泣”或“悲叹”。马可描述彼得所做的“ekklahyō” 的意思是悲痛地哭泣。彼得痛哭流涕,情绪痛苦,尖叫不已。

这个短语的第一个词是 ἐπιβαλὼν (G1911 - 发音为:“ep-ee-bal'-lō”)。它在这里起副词的作用。从字面上看,“epeeballō”的意思是“投掷”。它可以用来描述不断投掷的波浪。

综合起来,马可解释彼得处于这种痛苦状态的短语揭示了他是如何被一波又一波的痛苦悲伤所淹没,导致他不断地哀号。这个生动的描述描绘了加利利渔夫在悲伤,内疚,羞愧和悔恨的可怕风暴中,看不到海岸。当彼得身处风暴中时,他向耶稣呼喊(马可福音 14:29-30)。在这种情况下,彼得似乎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发挥作用,但失败了。

信徒的反思

约翰对这一时刻的叙述没有提及彼得的悲伤。但约翰在福音书的结尾强调了耶稣对彼得的爱心复兴(约翰福音 21:15-23)。相比之下,马太,马可和路加在讲述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的事件时,让彼得处于这种状态。

但在我们继续之前,最好先考虑一下有关彼得的否认的一些其他事情。

  1. 彼得失败了,因为他依靠自己的肉体来保持忠诚。

我们可以看出彼得依靠自己的力量,道德上失败了——令人震惊。肉体的决心永远无法克服我们的罪孽,也无法带来忠诚。肉体无法改造,因为里面没有任何良善(罗马书 7:18;以弗所书 4:22)。

当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信靠上帝时,我们也会遭遇同样程度的失败。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中阐述了这一点,指出当我们顺着情欲撒种时,就会收获败坏(加拉太书 6:8)。在彼得否认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顺着情欲行事会导致败坏,包括败坏或扭曲他作为使徒的任命,他与耶稣的团契以及他自己的内心平安。

当我们的肉体愿意时,我们的灵就软弱,无法克服诱惑(马太福音 26:41)。如果我们承诺跟随我们想象中的(但不真实的)耶稣版本(就像彼得那样),而不听耶稣对自己说的话,我们就不会准备好拿起我们的十字架跟随他(就像彼得无法做到的那样)。耶稣要求我们顺服上帝的旨意,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必须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马太福音 16:24)

每个信徒要么否定自己,要么否定耶稣——就像彼得那样。这是另一种思考保罗的告诫的方式,我们必须选择是随从肉体还是随从圣灵(加拉太书 5:16-17)。我们必须选择否定谁。如果我们依靠肉体,就像彼得依靠肉体一样,我们就不能否定自己。我们有罪的肉体永远不会选择否定自己。我们的肉体总是选择否定耶稣和他的圣灵。

  1. 彼得的罪孽十分深重。

我们已经看到彼得三次否认耶稣时是多么反复,个性鲜明和固执。彼得出去时意识到自己罪孽深重,痛哭流涕。考虑到彼得面临的考验和诱惑,他的表现几乎是所能做出的最坏反应。他犯下了可怕的罪行。

  1. 彼得因他的罪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罪的工价或后果永远是死亡(罗马书 6:23a)。彼得一看清自己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就被一波又一波的愧疚和羞愧所淹没。这是肉体与精神之战的典型表现。正如保罗所说:

“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互相敌对,使你们不能做所喜悦的事。”
加拉太书 5:17

在加拉太书的这节经文中,我们“做”的事情通常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不同。肉体是我们的第一个演员,但我们的精神是我们更深层次的信仰。这就是为什么要努力学会放下肉体,因为它是我们的第一个演员。学习放下肉体的过程的一部分是采取这样一种观点:“行走在肉体中会导致死亡,损失和腐败。”

彼得犯罪后遭受了可怕的后果。信徒犯罪时也是如此。我们将面临罪的可怕后果——但感谢上帝,这些后果不包括与他永远分离,因为我们在救主耶稣身上拥有永恒的恩典(约翰福音 3:16;以弗所书 2:8-9)。如果我们相信耶稣,我们的永恒在上帝的手中是安全的(约翰福音 3:14-15, 10:28-29)。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免受罪的其他负面后果。请参阅我们的文章“永生:接受礼物与继承奖赏”。

我们都要为自己今生的言行负责(哥林多后书 5:9-10)。

如果我们凭着信心行事,并遵从上帝的诫命来取悦他,我们就会得到巨大的回报:

  • 马太福音7:13-14, 21
  • 马太福音 10:32
  • 马太福音 19:27-29
  • 马太福音25:21, 23
  • 罗马书 8:16-18
  • 哥林多前书 3:12-14
  • 哥林多前书 9:24-27
  • 提摩太后书 2:11-12a
  • 希伯来书 10:23-25
  • 雅各书 1:12
  • 启示录 2:7, 11, 17, 26-28, 3:5, 12, 21

如果我们在肉体中行事,为所欲为,或者试图制造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就像彼得那天晚上所做的那样),我们就会遭受痛苦并经历巨大的损失(就像彼得公鸡打鸣后所经历的那样):

  • 马太福音 7:13, 21-23
  • 马太福音 10:33
  • 马太福音 25:11-12
  • 马太福音 25:30
  • 哥林多前书 3:12-13, 15
  • 哥林多前书 9:24-27
  • 提摩太后书 2:12b-13
  • 希伯来书 10:26-31
  1. 虽然彼得犯了否认耶稣的罪,但他并非无法挽救。

耶稣告诉门徒,那天晚上他们都会因他而背叛(马太福音 26:31),他还告诉他们,他们的背叛不会是最终的。他接着告诉他们:“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马太福音 26:32),然后彼得插话,真诚地承诺他愿意为耶稣而死(只要按照彼得的条件)。

耶稣彼得否认之前就知道了。他知道彼得会悔改。他也知道他会原谅彼得的否认。耶稣知道彼得看不到的未来。未来包括更大的考验,伟大的工作和伟大的荣耀。

尽管彼得遭受了如此巨大的失败,但还是脱颖而出,成为教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之一。福音书中记载了彼得的否认,这充分证明了福音的真实性。使徒们以最大的谦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和弱点。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人被耶稣的复活力量所改变。他们愿意忍受羞辱,以实现耶稣的训诫,使万民作门徒(马太福音 28:19)。他们的例子告诉我们,没有人无法恢复与上帝的团契。

  1. 在我们深陷罪恶感和羞耻感的时候,信徒是可以得到拯救的。

耶稣也看到了我们的未来。他知道我们将要遇到的考验。这些考验让我们有机会以他的名义完成伟大的事业。当我们凭着信念行事,生活在他的力量中时,我们可以获得最大的回报。当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时,我们也会经历最糟糕的经历和最大的失败。当我们寻求今生的回报时,我们可能会抛弃未来的回报。

但无论我们在生活中经历什么情况,无论我们失败与否,所有信徒都有希望。虽然我们可能会失去奖励并感到遗憾,但我们注定要效法基督的形象(罗马书 8:29)。耶稣仍会在那里擦干我们的眼泪(以赛亚书 25:8;启示录 21:4)。我们在彼得的生活中看到了耶稣的怜悯之情。我们有机会向彼得学习,悔改我们的失败,继续过上忠诚的生活,这将获得最大的回报(启示录 3:21)。

在第一封书信的开头,失败得很惨的彼得就鼓励信徒这样看待所遭遇的各种考验:

“因此,你们是大有欢喜;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
彼得前书 1:6-7

为了准备这些考验,他鼓励信徒们不要像他在客西马尼睡着时那样做(马太福音 26:40-41, 43, 45a),而是要:

“你们要预备思想,谨慎自守,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
彼得前书 1:13

我们可以从彼得的例子中学习,做好准备,在考验来临时跟随耶稣。这是彼得的告诫。但他的一生(失败和恢复)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例子,表明我们今生的失败不一定是最终的。即使在我们失败和内疚的深渊中,如果我们悔改并凭着信心跟随耶稣,我们也可以恢复。

彼得的经历表明,信徒可能会因错误的决定而失去奖赏并遭受不良后果。然而,即使我们否认耶稣,他也永远不会拒绝我们。正如保罗所说:

“即使我们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
提摩太后书 2:13

作为信徒,无论我们的罪孽有多大或持续不断,我们永远不会失去永生的礼物(罗马书 5:20b)。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免受罪孽的其他负面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失去获得永生的积极体验和奖励。

要了解有关永生礼物的更多信息,请参阅:“什么是永生?如何获得永生的礼物。

要了解更多有关信徒可能获得或失去的奖励的信息,请参阅:“永生:接受礼物与继承奖赏”。

如果我们仍在呼吸,就仍有机会悔改,为耶稣重获新生(约翰一书 1:9)。即使我们犯了罪,深陷内疚和绝望,上帝仍希望我们在他的王国里成就大事,只要我们选择跟随耶稣。有时,我们需要像彼得一样,经历一波又一波的内疚,羞愧和悲伤,才能意识到我们需要依靠上帝。如果我们在破碎和悲伤中谦卑地认识到我们需要基督,耶稣就会称我们为“有福的”(马太福音 5:3-5)。

要了解如何解决内疚感,请参阅我们的文章
内疚与悔恨:应对悔恨的健康方式。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