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7:13-14 含义

耶稣给出了一个有关生死的比喻。他敦促他的门徒进入与世界道路相悖的窄门,寻求生命。世界的道路是通行的,但它引向毁灭和灭亡。

这一教导的对应记载是在路加福音 13:24

在将有关人互动的教导提炼为一条行为准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后,耶稣将有关他国度的信息也提炼为一个简单的邀请——进窄门

他的邀请是在一个简短的比喻中提出的。该比喻描述了两扇门 (宽门窄门),两条路 (路和路),两个结局 (灭亡永生),两群人 ()。

在描述与宽门相关的,结局和人群之前,耶稣建议他的门徒要进窄门

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灭亡的这和这都是用相似的词汇来描述的:。这两个形容词表明这和这都容纳了许多进去和行在其路上的人。路可以容纳大量的车辆,也容易导航,因此对旅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将其与耶稣所描述的窄门相比。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窄门小路不仅吸引力低,也更难导航,似乎也很难找到。

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

是一个入口点,允许人进入一条通往特定区域的路,比如一座城市,一所宫殿或圣殿。在这个比喻中,门代表我们每天所做的选择,该选择是在两个国度之间。每一天我们都在决定我们要寻求哪个国。我们是要寻求弥赛亚的国度,与他和谐一致呢 (他的国和他的义)?还是要寻求世界的国度,与它们和谐一致呢?耶稣再一次强调了这一事实,即神已经赐给人类惊人的道德选择能力的恩赐。我们决定自己相信谁,采纳什么观点,采取什么行动。

弥赛亚国度是通过进入通向小路窄门找到的。这并不是一个自动或容易的选择。这个比喻明确表明,这条路在表面上并不具有吸引力。弥赛亚的国度并不属于这个世界,所以它并非物质可见的。它需要有信心的眼睛去辨识它,看到它的小窄;需要信心进入。宽门更吸引眼球,且有更多的旅客。如果我们要寻找和入小窄,就必须刻意去找,去选择。

世界列国都是通过宽门找到的。对我们而言,它是最自然的选择,是我们自动默认的。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活在世上的各国中。各国和它们的宽门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的如此地显眼和吸引人,所以无需寻找就可以找到。进去只需要些许努力,甚至不需要什么努力就可以进去。选择世界各国的宽门是自然和容易的。除非我们有意选择跟随基督,否则我们就会一直跟随世界。

并不代表一劳永逸的决定。耶稣之后会告诉他的门徒要每天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他 (路加福音 9:23)。跟从耶稣是我们每时每刻必须做的决定。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是一个入口,引向灭亡或引向永生。基督的命令是要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并且要重复不断地进窄门

指的是两个地点之间的道路或路径。人们会顺着一条有效到达目的地的走。可以是字面含义,指实际的道路或特定的街道;也可以是比喻含义,指生活方式。在耶稣比喻的上下文中,比喻含义更为可能。每一条都是一个有关行为的比喻。如果代表我们思想和内心的内在选择,那么就代表反映这些选择的外在行为。通往他国度的是公义的生活,来自对神国度原则的顺服。它的入口由我们的态度和行动决定。换言之,耶稣在整个宝训中都在教导,我们每天是否进入他的国,取决于我们每天的选择和行动。

由此可见,进入国度是选择的结果,而非所有权的声明。以色列是神所拣选的民族,这并未改变。但以色列已经遭受了不顺服的后果,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同样,重生成为神的儿女也是一个简单的信心问题,但成为国度的活跃参与者和统治者需要接受和履行国度优先权的责任。

我们今天的生活之是与这个世界的各国一致?还是与弥赛亚的国度一致?此刻我们的内心是有仇恨或情欲吗?正当我们今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时,是背信弃义地对待他人吗?此刻是充满怜悯还是满心论断?在下一步的决定中,我们是寻求人的认可,还是神的认可?我们今天是以自己希望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他人,还是有双重标准,要求他们爱我们,自己却拒绝施爱于他们呢?我们的行为是遵循耶稣所教导的模式和他树立的榜样,还是反映了这个世界的恶劣径?我们如何生活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所行走的,以及所抵达和居住的目的地;它也决定了我们是数人还是数人。

正如并不代表一劳永逸的决定一样,也不代表固定和终极的生活方式。只因我们今天决定进窄门,走小路,并不意味着我们明天也会这么做。我们必须每天选择永生或者灭亡,一次一次地选。这是相当实际的警告。我们可以尊重他人,对他们投资,培养伟大的友谊。这种行为会给关系带来命。这样做,我们也可以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获取天上的财宝。下一刻,我们可能会嫉妒,操控,占有,这样就给关系带来灭亡/破坏。

每一种态度和行动只有两种可能性后果。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要么带来灭亡,要么带来命。如果我们像世界所做的一样去做决定,进入它的门,随从它的路,就会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随从自己的私欲,收割灭亡为赏赐。这灭亡将应用于人际关系,也应用于与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相关的赏赐之上。如果我们 "先求他的国",它也会应用于耶稣所提供的生命满足上 (马太福音 6:33)。这世界的宽门承诺生命和快乐,带来的却是灭亡。基督的路要求我们舍命,但在这样的牺牲舍己中,我们却找到了命为赏赐。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的是宽的门,的是大的路;那路引到灭亡。但是,因为人是凭眼见,而非凭信心,所以进去的人也多。相反,只有数人找着引到永生那窄门。

译为灭亡的词是 "apoleia",它在许多上下文中都有使用。Apoleia 用来描述强解圣经之人的自取沉沦 (彼得后书 3:16),也用来描述信心生活退后落入不顺服之人的赏赐沉沦 (希伯来书 10:39)。在彼得对行邪术的西门说话,回应他想要购买圣灵的经文中,也被译为 "灭亡","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 (使徒行传 8:20)。在启示录 17:8, 17:11,被译为 "沉沦",指的是 "兽" 即将来临的审判。在启示录 19:20, 这 "兽" 要被活活地扔进火湖之中。

Apoleia 在马可福音 14:4 被译为 "枉费"。另外一次被马太用于马太福音 26:8, 也被译为 "枉费",与马可福音所记载的是同一个事件。在那个例子中,门徒们很生气,因为有一位妇人浪费了 "一玉瓶极贵的香膏" 来膏耶稣的头,而不是把它卖掉盈利。Apoleia 的每一次使用都指的是某物丢失,挥霍,毁灭或破坏。上下文决定了是什么,被谁,以何种方式被毁灭,破坏,丢失或挥霍。

在这个例子中,耶稣不太可能指身体的死亡,虽然随从世界的的确会导致身体的死亡。当然在耶稣的例子中,选择义的道路会将他自己引向十字架上身体的死亡。他忠心的门徒也会因自己的信仰,经历死亡或放逐。

在耶稣的整个宝训中,他一直在讨论我们的义行,以及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一直都在讲论我们的道德行为,强调个人所有的选择能力。他多次提到通过活出信心,而从神获取赏赐的机会,或者通过寻求世界的赏赐,而失去神的赏赐。显然,在每种情况下,赏赐都取决于选择。失去赏赐就等于今生最大机会的灭亡。在宝训中间来解释这个比喻应当符合这一语境。选择宽门大路导致我们今生所拥有极大之机会的浪费,即藉着信,亲密认识神的机会。结果就是我们基业赏赐的部分灭亡。

人们常把这个比喻解释为我们的灵魂在火湖中永远的灭亡。这个解释存有问题,原因有很多。如果这里的灭亡指的是我们在火湖中永生的灭亡,那耶稣就是毫无征兆地突然转到了这个话题。他改变了话题,突然用地狱的火来威胁他的门徒,因为他们做了错误的决定,而整个宝训中他一直在告诉他们,神是他们慈爱的父亲,希望将最好的礼物赐给他们。突然之间,如果他们不做正确的选择,他们慈爱的父亲就要拒绝他们。在宝训先前的所有经文中,错误选择都意味着失去赏赐。耶稣已经强调,天父愿意寻求信徒的利益,因为他们是祂的儿女。

此外,圣经清楚地教导,信徒因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就脱离了火湖永远的咒诅。使我们重生的是他的行为,而非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品行。相信基督和他的献祭是我们避免生命在火湖中永远灭亡的途径。在神面前称义是基于神的恩典,只建立于信的基础之上 (约翰福音 3:16;以弗所书 2:8-9)。

在这个比喻中,对灭亡的最合适解释是毁灭和浪费我们从今生优质生活中获取利益的机会。这就导致了通过今生建设性生活所获之赏赐的灭亡,也失去了来生的赏赐。登山宝训的原则使今生美好,也为我们在天上积存赏赐。比如,如果我们活出怜恤法则,并准备好饶恕,就应当避免心怀怨恨的自我毁灭性做法。如果我们优先关注自我省察,而非论断他人,就避免了分离性的社区毁灭性做法。

如果耶稣的跟随者随从世界的,进入它的,对他的国度而言,他们就变得毫无盐味,毫无价值了 (马太福音 5:13)。这就导致了属灵上的浪费。他们放弃了继承或拥有尊贵命运的机会,以换取追求虚无缥缈的世俗野心。他们错失了在今生通过凭信生活,获取与基督为王的亲密机会,以及它所带来的巨大赏赐 (马太福音 5:3, 11)。在弥赛亚国度完全建立之时,他们也错失了被称 "为大" 的机会 (马太福音 5:19)。灭亡的这些方面是悲惨的。幸运的是,这一浪费是可以通过顺服得以避免的。

灭亡的这一解释与新约中其它经文作以比较,我们看到了一致性。例如,这一比喻与在基督审判台前,人所有的工程都被毁灭相似,虽然他自己得救,就像经过神炼净之火一样 (哥林多前书 3:11-15)。这堪比那些退缩,缺乏信心,未使自己的头脑和内心一致的信徒所面临的毁灭 (希伯来书 10:39)。它与 "肉体所行之事" 也就是坏行为,所期待的负面赏赐相匹配 (哥林多后书 5:10);它与使徒彼得所描述的目光短浅之信徒相吻合,他们忘记自己的罪得以洁净,失脚跌倒,并拒绝丰丰富富地进入基督的国度 (彼得后书 1:9-11)。而且,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它也与耶稣在他国度降临之时,那与获得赏赐的外邦人相比较,失去赏赐的犹太信徒相吻合 (马太福音 8:5-13)。出生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目的。肉身上的生命是这样的,属灵上的生命也是如此。

大路尽头灭亡的替代选项是进入永生因为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译为永生/生命的希腊文单词是 "zoe"。而希腊文单词 "psuché " 也被译为生命或灵魂,指的是我们的存在,个性和本质;zoe 所关注的是,我们所称之为的生命的质量或满足。"Zoe" 与 Makarios 相似,该词在登山宝训的开头被译为 "有福" (马太福音 5:1-10)。

永生/生命 (zoe) 来自现在活出神的国度原则,以及通过我们在世之时所经历的试炼,服事基督为王 (马太福音 5:3, 11);永生/生命 (zoe) 来自寻求与神的和谐一致,透过信心的眼光看祂 (马太福音 5:6,, 820);永生/生命 (zoe) 是弥赛亚国度完全建立之时的被称 "为大" (马太福音 5:19);永生/生命 (zoe) 是从在暗中之父接受全备的赏赐 (马太福音 6:1,,, 4618)。

永生/生命 (zoe) 在此的意思与在马太福音 19:16 中的意思一样,其中富有的年轻官员问耶稣,"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 这富有的年轻官员是在问,如何获取在世之时最大可能性的成就。在马太福音 6:25, 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不要忧虑生命的细节,所用的词是 "psuché "。Psuché 的生命包括了我们的个性和通过时间的存在。

耶稣要求他的门徒在生命/永生 (zoe) 和灭亡之间所做的选择并不是一个新的选择。当以色列人即将进入应许之地时,摩西也给了他们相同的选择。注意,在这个例子中,摩西为他的跟随者定义了选择,它是岔路口上一端的生命与祝福,另一端的死亡与咒诅:

"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面前。吩咐你爱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人数增多,耶和华你神就必在你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赐福与你。倘若你心里偏离不肯听从,却被勾引敬拜事奉别神。我今日明明告诉你们,你们必要灭亡,在你过约旦河进去得为业的地上,你的日子必不长久。我今天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且爱耶和华你的神,听从他的话,专靠他,因为他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长久也在乎他。这样,你就可以在耶和华向你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所赐的地上居住"(申命记 30:15-20)。

耶稣,第二个和更好的摩西,从另一座山上向他的跟随者提出了同样的基本选择。耶稣向门徒所提出的生命/永生灭亡之间的选择,即他们是否要通过窄门进入神国的选择,与摩西向以色列所提出的提议是一样的。该选择取决于听众。他们可以从两条路中选其一;其中一条引到利益和繁荣,另一个引到死亡和灭亡。在每一个情境中,都需要信心来看到神的方式所呈现的选择。这世界将要呈现的选择恰恰相反,它称生为死,死为生。

对摩西和耶稣而言,很多好处都是遵循这些原则的自然结果。这些原则是相同的 (马太福音 5:17)。如果我们选择饶恕,就可以避免苦毒所带来的灭亡;如果我们实践怜恤准则,就可以避免论断给社区所带来的灭亡;如果我们实践黄金法则,就可以给我们所接触的所有人带来有质量的生命。但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有神的应许作为额外祝福。除了源于自治文化所带来的自然正面的结果之外,摩西还承诺了神的祝福 (申命记 30:9)。耶稣扩展了摩西所承诺的神的祝福,添加来生的赏赐作为顺服的主要动机。

令人难过的是,那门是宽的,进去的人也多。许人找到的是灭亡;许人满足于与世界和其间的义和谐共处。要符合这里的上下文,就要包括许信徒。信徒可能会失去部分产业或赏赐。在约翰二书 1:8, 使徒劝诫他的门徒要自我小心,做出可以得着 "满足赏赐" 的选择。显而易见的推论就是:赏赐是可以部分丧失的。许信徒会失去赏赐,这就会导致因所失去的和本可以得到的而痛苦悲伤 (马太福音 8:12)。罗马书 8:16-17 清楚地表明,神是信徒无条件的产业,不关乎生命的选择。但是,罗马书 8:16-17 也清楚地表明,与基督一同作王需要顺服,与基督一同受苦。圣经清楚地表明,效法耶稣的榜样对我们大有益处 (希伯来书 12:1-2)。

这世上的苦难不能与通过顺服祂的道而获取的益处相比较 (哥林多前书 2:9;哥林多后书 4:17)。数人成功地进入窄门;数人找到生命/永生 (zoe) 和 Makarios (福气);数信徒在与神的亲密团契和遵行祂的义中找到和谐;数信徒得到满足的赏赐和那 "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哥林多后书 4:17)。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圣经多次重复这些劝诫。

耶稣告诫我们要尽一切努力进窄门。信徒可以确信,他们是通过信心而获得重生 (罗马书 8:15-16, 8:26-39)。成为信徒所需要的是足够的信心去仰望,期待得医治 (约翰福音 3:14-16)。然而,获得赏赐需要服从和毅力。耶稣说得很清楚。保罗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呼应了这一现实。例如,在提摩太后书,他在殉道前写的书信中,保罗强调完成我们开始之事的重要性,以便得到为我们在天上所存的冠冕 (提摩太后书 2:1-13)。保罗也祈求,一位忠心服侍他的弟兄能得到神的赏赐,但这样做时,祈求 "主使他在那日从主那里得怜悯" ——说的是在基督前的审判日 (提摩太后书 1:18)。保罗祷告"怜悯"的事实明确表明,神会根据祂自己的评价来决定对我们的赏赐。所以我们要殷勤,竭力按着基督的旨意行事。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