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部分中,那鸿使用字母首字母诗来阐述上帝的性格。首字母诗是一种诗,其中每行的第一个字母拼出一个单词,一个信息或一个字母。旧约中有几段经文采用首字母诗的形式(例如,参见诗篇 25;;; 3437119;箴言 31:10-31)。那鸿的首字母诗只占希伯来字母表的一半,希伯来字母表包含二十二个字母。由于首字母诗通常代表对一个主题的完整论述(箴言 31:10-31),因此半个首字母诗可能表示不完整。在那鸿的例子中,首字母诗可能占了希伯来字母表的一半,以表明上帝对尼尼微的毁灭只反映了祂性格的一个方面。简而言之,虽然上帝是尼尼微的愤怒战士兼审判者,但他是犹大的保护者和拯救者。因此,他对尼尼微的审判意味着犹大的自由与和平(那鸿书 1:12-15)。
那鸿用上帝立约的名字耶和华来描述上帝的性格,在我们的英文圣经中,耶和华经常被翻译为“主”(出埃及记 3:14)。它的意思是“我是”或“存在者”。先知开篇说道,耶和华是一位忌邪报仇的上帝。形容词忌邪在希伯来语中是“qanno”。它指的是上帝对他立约之民的狂热保护和他对敌人的愤怒。
这意味着上帝想要保护属于他的一切(申命记 5:9;以赛亚书 42:8; 48:11)。以色列被称为上帝的妻子(以西结书 16:8)。上帝渴望保护属于他的一切。
虽然尼尼微人是神惩罚他立约之民的工具,但他们做的比他们应该做的还要多。因此,神要严厉地审判尼尼微人,以报复他们的过错。简而言之,耶和华是报应之神。神确保所犯的错误得到公正的审判。
复仇这个词来自一个动词,意思是报复。复仇的想法反映了一种古代近东习俗,即近亲有责任以与罪行相符的方式惩罚罪犯。然而,古代以色列有一些限制,因为复仇者只能在预谋杀人的情况下行动,而不能在意外杀人的情况下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摩西命令以色列人设立避难城,为意外杀人的人提供庇护(申命记 4:41-43; 19:1-13)。这一限制是为了确保上帝的子民不会流无辜人的血。
在那鸿书中,报仇的是耶和华,他是“一切所行的”完全,公义的神(申命记 32:4)。的确,耶和华是报仇的,是愤怒的。翻译为愤怒的这个词在希伯来语文本中的字面意思是“愤怒的拥有者”。愤怒这个词意味着上帝因人类的不服从和不义而产生的强烈愤怒和愤慨。上帝常常通过让人们随心所欲来发泄他的愤怒(罗马书 1:24,, 2628)。但他也会通过行使第二大诫命的反面来发泄他的愤怒,第二大诫命是爱邻如己。上帝将把他的愤怒倾泻在尼尼微人身上,以他们对别人所做的方式对待他们。
新约还说,上帝的愤怒通过人类政府的工具倾泻在不义之上(罗马书 13:4)。上帝利用亚述作为工具,将正义伸张到以色列北部王国,也称撒马利亚。阿摩司书涵盖了以色列/撒马利亚猖獗的不公正现象,并明确表示上帝打算利用亚述对他们实施正义。但亚述残忍邪恶。所以上帝也会对他们实施正义。
先知那鸿用两句同义词宣告,耶和华向他的敌人报仇,为他的仇敌保留愤怒。尼尼微人是上帝的敌人,因为他们喜爱罪恶,虐待他的子民。当上帝派约拿去尼尼微警告他们他的审判时,上帝为他们提供了悔改的机会(约拿书 3:4)。由于他们的悔改是短暂的,上帝准备将他的愤怒倾泻在他们身上。他将惩罚他们,以展示他对亚述帝国的权力,并拯救犹大免遭他们的毁灭。
尽管上帝是愤怒的,但他总是给恶人时间悔改,以便他在审判时可以“无可指责”(诗篇 51:4)。他常常给国家三四代的时间悔改(创世记 15:16;民数记 14:18)。那鸿说“耶和华不轻易发怒”时明确表示耶和华是耐心的。这个习语的意思是“鼻子长”。鼻子短的人脾气暴躁。但鼻子长的人却能忍耐长久。
耶和华对尼尼微人一直很耐心。他一直抑制着对他们的愤怒,给他们时间悔改(彼得后书 3:9b)。这就是他派约拿去见他们的原因。但是由于尼尼微人滥用了上帝的耐心,从尼尼微人悔改到现在大约已经过了四代。他肯定会惩罚他们,因为他的权力很大。
主大有能力这句话意味着祂对世界拥有绝对的权威。祂“以能力为衣,以能力为带”(诗篇 93:1)。一切权柄都是神所命定的(罗马书 13:1)。祂忍耐是因祂希望好的事临到所有人,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 3:9b)。
上帝是全能的(诗篇 147:5)。他“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 1:3)。只有他才有拯救和审判的能力(出埃及记 3:19-20; 6:6)。他可以随时审判。但上帝希望所有人都悔改。
虽然耶和华总是愿意宽恕,但他绝不会放过有罪的人,因为他是公正的(出埃及记 34:7)。罗马书告诉我们“上帝不偏待人”(罗马书 2:11)。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审判有罪的人的邪恶。因此,尼尼微将在适当的时候受到上帝的审判。
然后那鸿用自然界的比喻来讲述耶和华的力量。他说,他的道是在旋风和暴风中。旋风这个词指的是强风,例如龙卷风般的旋风(耶利米书 23:19),伴随着海上风暴的强风(约拿书 1:4;诗篇 107:25)或破坏性的雷暴(约伯记 27:20)。这个词通常让人联想到毁灭的景象,激起暴风雨前的无助感(何西阿书 8:7)。这就是上帝的力量;没有什么能阻挡他。
虽然人们在面对飓风和龙卷风时往往无能为力,但主可以随时让他们平静下来。他是风暴的主宰者,也是风的控制者。先知哈巴谷在谈到主时说道:“山见你,就震动;大雨冲刷而过。”(哈巴谷书 3:10)上帝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云朵是他脚下的尘土,这意味着他将云朵踩在脚下(撒母耳记下 22:10)。
上帝的力量令人敬畏。他斥责大海,使它干涸;他使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译为斥责的动词有时指责骂,例如波阿斯指示收割者不要责备路得,因为她和他们一起在田里“拾穗”(路得记 2:16;创世记 37:10)。然而,在我们的经文中,这个动词有向某人或某事下达命令的意思。因此,上帝命令大海和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他们听从了他的命令(出埃及记 14:21-22; 15:8)。结果,巴珊和迦密枯萎了。甚至黎巴嫩的花朵也枯萎了。当耶稣斥责风暴时,这直接向他的门徒表明他是上帝(马可福音 4:39-41)。
巴珊地区是一片富饶肥沃的土地,位于现在的戈兰高地,加利利海以东。该地区以牲畜丰富而闻名(《申命记》第 32 章第 14 节;《以西结书》第 39 章第 18 节)。牛等动物在巴珊茂盛的草地上吃草(《阿摩司书》第 4 章第 1 节)。
迦密地位于以色列境内,是一条绵延约 20 英里的山脊,沿着地中海延伸,向东南延伸至肥沃的耶斯列谷。这里土地肥沃,森林茂盛,鲜花盛开,葡萄园众多。
黎巴嫩是位于以色列北部的一个美丽地区。它以树木和山脉而闻名(耶利米书 18:14)。虽然巴珊,迦密和黎巴嫩代表了迦南地最肥沃的部分,但耶和华会让它们遭受干旱并失去植被(以赛亚书 33:9)。
祂斥责大海这句话也可以作比喻,因为大海常常代表国家(启示录 17:15)。上帝将斥责亚述,即统治所有国家的首领帝国。
耶和华也掌管地震。甚至象征稳定和不动的山脉也因他而震动。山丘在祂面前消散(弥迦书 1:4)。他的力量可以将自然界的所有元素转化为液体。事实上,地球因他的存在而震动;世界和其中的所有居民也震动。这意味着上帝可以让整个自然界陷入混乱。
先知理解了耶和华大能的含义,于是他用两个同义的句子问了一个问题,谁能在他愤怒面前站立得住?谁能忍受他怒火的燃烧?动词站立在前面意味着抵抗或抵挡,就像战士们在战场上站起来抵抗敌人一样(士师记 2:14;约书亚记 10:8)。动词忍受在这里的字面意思是反抗某人或某事。对那鸿问题的隐含答案是,没有人,包括尼尼微人,可以抵抗上帝。只有他才能带来生命和毁灭(申命记 32:39)。
当耶和华来审判时,他的愤怒如火倾泻而下。火这个词表示燃烧的物理表现。在古代,人们用火来烹饪食物(出埃及记 12:8;以赛亚书 44:15-16),作为照明(以赛亚书 50:11),提炼金属(以赛亚书 1:25),焚烧垃圾(利未记 8:17)。他们还用火作为战争工具,征服者用火烧毁失败者的城市(约书亚记 6:24;士师记 1:8;列王纪上 9:16)。在我们的经文中,火被用来展示上帝审判时的破坏力。正如火燃烧得非常剧烈,上帝的愤怒也会非常剧烈地倾泻而下。结果,甚至岩石都被他打碎了。
岩石在希伯来语中是“tsûr”。它的字面意思是坚硬的巨石。岩石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岩石可以作为(1)避难所(出埃及记 33:18-23);(2)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高处(民数记 23:1-9);(3)祭祀或祭坛的地方(士师记 13:19-20);(4)提供维持水源的坚硬巨石(出埃及记 17:3-7;申命记 8:11-16)。虽然岩石坚固,稳定,不可移动,但它们无法在耶和华面前站立(列王记上 19:11)。这里的画面可能是上帝拆毁尼尼微的城墙和堡垒,使其暴露在攻击之下并导致其被击败。
上帝对尼尼微的愤怒是严厉的。这表明上帝将扮演复仇战士的角色,惩罚尼尼微人的过错。然而,这幅画只反映了上帝性格的一个方面。我们的上帝并不总是愤怒的。正如那鸿所指出的,耶和华是良善的。他的善良是他本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火的本性是热的,耶和华的本性是良善的。他是患难之日的堡垒。
堡垒一词指的是为人们提供避难所而设立的高地。堡垒通常建在高山上,坚不可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敌人的侵害。因此,堡垒成为一个比喻,用来描绘人们在耶和华那里可以找到的安全和保障(诗篇 62:1-8)。
诗篇作者大卫非常强调这一点,他称上帝为“我的盾牌,我的拯救之角,我的高台”(诗篇 18:2)。作为高台,耶和华在患难中保护他的子民。他知道那些投靠他的人,这意味着他认识并保护那些信靠他的人(诗篇 34:6)。这似乎是一个对比;耶和华将成为犹大的高台,同时摧毁亚述的堡垒。但这也是一个原则,那些投靠上帝的人将受到保护,而他的愤怒将倾泻在那些剥削他子民的人身上。
那些反对上帝的人将得不到上帝的保护或供给:上帝将用泛滥的洪水彻底毁灭尼尼微。泛滥的洪水这个短语意味着上帝对尼尼微的审判将是势不可挡或激烈的。它将以不受约束的方式到来。上帝将彻底毁灭邪恶的尼尼微人,报复他们多年来压迫他的盟约人民。尼尼微的遗址将不复存在。
因为尼尼微人是以色列的敌人,所以他们也是上帝的敌人,因为以色列人属于他,就像今天的信徒属于他一样。而且因为上帝不与任何人分享他的“荣耀”(以赛亚书 42:8),所以他会将他的敌人追赶到黑暗中。动词“追赶”通常用于军事语境中,表示主动追赶一个怀有敌意的人(申命记 1:44;撒母耳记上 23:25)。“黑暗”一词在这里被用作比喻,描绘上帝将给他的敌人带来的恐怖和死亡(约伯记 18:18)。
概括起来,那鸿描述了耶和华的几个突出特点。他嫉妒保护他所拣选的子民,维护他在宇宙中的公义统治(第2节)。他有耐心,而且公正(第3节)。他大有能力,完全掌控整个创造物(第3-6节)。他是良善的;他保护他的子民,为他们提供一切(第7节)。他是一位强大而公正的法官;他能用审判压倒他的对手(第8节)。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那鸿书 1:2-8 含义
在这一部分中,那鸿使用字母首字母诗来阐述上帝的性格。首字母诗是一种诗,其中每行的第一个字母拼出一个单词,一个信息或一个字母。旧约中有几段经文采用首字母诗的形式(例如,参见诗篇 25;;; 3437119;箴言 31:10-31)。那鸿的首字母诗只占希伯来字母表的一半,希伯来字母表包含二十二个字母。由于首字母诗通常代表对一个主题的完整论述(箴言 31:10-31),因此半个首字母诗可能表示不完整。在那鸿的例子中,首字母诗可能占了希伯来字母表的一半,以表明上帝对尼尼微的毁灭只反映了祂性格的一个方面。简而言之,虽然上帝是尼尼微的愤怒战士兼审判者,但他是犹大的保护者和拯救者。因此,他对尼尼微的审判意味着犹大的自由与和平(那鸿书 1:12-15)。
那鸿用上帝立约的名字耶和华来描述上帝的性格,在我们的英文圣经中,耶和华经常被翻译为“主”(出埃及记 3:14)。它的意思是“我是”或“存在者”。先知开篇说道,耶和华是一位忌邪报仇的上帝。形容词忌邪在希伯来语中是“qanno”。它指的是上帝对他立约之民的狂热保护和他对敌人的愤怒。
这意味着上帝想要保护属于他的一切(申命记 5:9;以赛亚书 42:8; 48:11)。以色列被称为上帝的妻子(以西结书 16:8)。上帝渴望保护属于他的一切。
虽然尼尼微人是神惩罚他立约之民的工具,但他们做的比他们应该做的还要多。因此,神要严厉地审判尼尼微人,以报复他们的过错。简而言之,耶和华是报应之神。神确保所犯的错误得到公正的审判。
复仇这个词来自一个动词,意思是报复。复仇的想法反映了一种古代近东习俗,即近亲有责任以与罪行相符的方式惩罚罪犯。然而,古代以色列有一些限制,因为复仇者只能在预谋杀人的情况下行动,而不能在意外杀人的情况下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摩西命令以色列人设立避难城,为意外杀人的人提供庇护(申命记 4:41-43; 19:1-13)。这一限制是为了确保上帝的子民不会流无辜人的血。
在那鸿书中,报仇的是耶和华,他是“一切所行的”完全,公义的神(申命记 32:4)。的确,耶和华是报仇的,是愤怒的。翻译为愤怒的这个词在希伯来语文本中的字面意思是“愤怒的拥有者”。愤怒这个词意味着上帝因人类的不服从和不义而产生的强烈愤怒和愤慨。上帝常常通过让人们随心所欲来发泄他的愤怒(罗马书 1:24,, 2628)。但他也会通过行使第二大诫命的反面来发泄他的愤怒,第二大诫命是爱邻如己。上帝将把他的愤怒倾泻在尼尼微人身上,以他们对别人所做的方式对待他们。
新约还说,上帝的愤怒通过人类政府的工具倾泻在不义之上(罗马书 13:4)。上帝利用亚述作为工具,将正义伸张到以色列北部王国,也称撒马利亚。阿摩司书涵盖了以色列/撒马利亚猖獗的不公正现象,并明确表示上帝打算利用亚述对他们实施正义。但亚述残忍邪恶。所以上帝也会对他们实施正义。
先知那鸿用两句同义词宣告,耶和华向他的敌人报仇,为他的仇敌保留愤怒。尼尼微人是上帝的敌人,因为他们喜爱罪恶,虐待他的子民。当上帝派约拿去尼尼微警告他们他的审判时,上帝为他们提供了悔改的机会(约拿书 3:4)。由于他们的悔改是短暂的,上帝准备将他的愤怒倾泻在他们身上。他将惩罚他们,以展示他对亚述帝国的权力,并拯救犹大免遭他们的毁灭。
尽管上帝是愤怒的,但他总是给恶人时间悔改,以便他在审判时可以“无可指责”(诗篇 51:4)。他常常给国家三四代的时间悔改(创世记 15:16;民数记 14:18)。那鸿说“耶和华不轻易发怒”时明确表示耶和华是耐心的。这个习语的意思是“鼻子长”。鼻子短的人脾气暴躁。但鼻子长的人却能忍耐长久。
耶和华对尼尼微人一直很耐心。他一直抑制着对他们的愤怒,给他们时间悔改(彼得后书 3:9b)。这就是他派约拿去见他们的原因。但是由于尼尼微人滥用了上帝的耐心,从尼尼微人悔改到现在大约已经过了四代。他肯定会惩罚他们,因为他的权力很大。
主大有能力这句话意味着祂对世界拥有绝对的权威。祂“以能力为衣,以能力为带”(诗篇 93:1)。一切权柄都是神所命定的(罗马书 13:1)。祂忍耐是因祂希望好的事临到所有人,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 3:9b)。
上帝是全能的(诗篇 147:5)。他“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 1:3)。只有他才有拯救和审判的能力(出埃及记 3:19-20; 6:6)。他可以随时审判。但上帝希望所有人都悔改。
虽然耶和华总是愿意宽恕,但他绝不会放过有罪的人,因为他是公正的(出埃及记 34:7)。罗马书告诉我们“上帝不偏待人”(罗马书 2:11)。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审判有罪的人的邪恶。因此,尼尼微将在适当的时候受到上帝的审判。
然后那鸿用自然界的比喻来讲述耶和华的力量。他说,他的道是在旋风和暴风中。旋风这个词指的是强风,例如龙卷风般的旋风(耶利米书 23:19),伴随着海上风暴的强风(约拿书 1:4;诗篇 107:25)或破坏性的雷暴(约伯记 27:20)。这个词通常让人联想到毁灭的景象,激起暴风雨前的无助感(何西阿书 8:7)。这就是上帝的力量;没有什么能阻挡他。
虽然人们在面对飓风和龙卷风时往往无能为力,但主可以随时让他们平静下来。他是风暴的主宰者,也是风的控制者。先知哈巴谷在谈到主时说道:“山见你,就震动;大雨冲刷而过。”(哈巴谷书 3:10)上帝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云朵是他脚下的尘土,这意味着他将云朵踩在脚下(撒母耳记下 22:10)。
上帝的力量令人敬畏。他斥责大海,使它干涸;他使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译为斥责的动词有时指责骂,例如波阿斯指示收割者不要责备路得,因为她和他们一起在田里“拾穗”(路得记 2:16;创世记 37:10)。然而,在我们的经文中,这个动词有向某人或某事下达命令的意思。因此,上帝命令大海和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他们听从了他的命令(出埃及记 14:21-22; 15:8)。结果,巴珊和迦密枯萎了。甚至黎巴嫩的花朵也枯萎了。当耶稣斥责风暴时,这直接向他的门徒表明他是上帝(马可福音 4:39-41)。
巴珊地区是一片富饶肥沃的土地,位于现在的戈兰高地,加利利海以东。该地区以牲畜丰富而闻名(《申命记》第 32 章第 14 节;《以西结书》第 39 章第 18 节)。牛等动物在巴珊茂盛的草地上吃草(《阿摩司书》第 4 章第 1 节)。
迦密地位于以色列境内,是一条绵延约 20 英里的山脊,沿着地中海延伸,向东南延伸至肥沃的耶斯列谷。这里土地肥沃,森林茂盛,鲜花盛开,葡萄园众多。
黎巴嫩是位于以色列北部的一个美丽地区。它以树木和山脉而闻名(耶利米书 18:14)。虽然巴珊,迦密和黎巴嫩代表了迦南地最肥沃的部分,但耶和华会让它们遭受干旱并失去植被(以赛亚书 33:9)。
祂斥责大海这句话也可以作比喻,因为大海常常代表国家(启示录 17:15)。上帝将斥责亚述,即统治所有国家的首领帝国。
耶和华也掌管地震。甚至象征稳定和不动的山脉也因他而震动。山丘在祂面前消散(弥迦书 1:4)。他的力量可以将自然界的所有元素转化为液体。事实上,地球因他的存在而震动;世界和其中的所有居民也震动。这意味着上帝可以让整个自然界陷入混乱。
先知理解了耶和华大能的含义,于是他用两个同义的句子问了一个问题,谁能在他愤怒面前站立得住?谁能忍受他怒火的燃烧?动词站立在前面意味着抵抗或抵挡,就像战士们在战场上站起来抵抗敌人一样(士师记 2:14;约书亚记 10:8)。动词忍受在这里的字面意思是反抗某人或某事。对那鸿问题的隐含答案是,没有人,包括尼尼微人,可以抵抗上帝。只有他才能带来生命和毁灭(申命记 32:39)。
当耶和华来审判时,他的愤怒如火倾泻而下。火这个词表示燃烧的物理表现。在古代,人们用火来烹饪食物(出埃及记 12:8;以赛亚书 44:15-16),作为照明(以赛亚书 50:11),提炼金属(以赛亚书 1:25),焚烧垃圾(利未记 8:17)。他们还用火作为战争工具,征服者用火烧毁失败者的城市(约书亚记 6:24;士师记 1:8;列王纪上 9:16)。在我们的经文中,火被用来展示上帝审判时的破坏力。正如火燃烧得非常剧烈,上帝的愤怒也会非常剧烈地倾泻而下。结果,甚至岩石都被他打碎了。
岩石在希伯来语中是“tsûr”。它的字面意思是坚硬的巨石。岩石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岩石可以作为(1)避难所(出埃及记 33:18-23);(2)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高处(民数记 23:1-9);(3)祭祀或祭坛的地方(士师记 13:19-20);(4)提供维持水源的坚硬巨石(出埃及记 17:3-7;申命记 8:11-16)。虽然岩石坚固,稳定,不可移动,但它们无法在耶和华面前站立(列王记上 19:11)。这里的画面可能是上帝拆毁尼尼微的城墙和堡垒,使其暴露在攻击之下并导致其被击败。
上帝对尼尼微的愤怒是严厉的。这表明上帝将扮演复仇战士的角色,惩罚尼尼微人的过错。然而,这幅画只反映了上帝性格的一个方面。我们的上帝并不总是愤怒的。正如那鸿所指出的,耶和华是良善的。他的善良是他本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火的本性是热的,耶和华的本性是良善的。他是患难之日的堡垒。
堡垒一词指的是为人们提供避难所而设立的高地。堡垒通常建在高山上,坚不可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敌人的侵害。因此,堡垒成为一个比喻,用来描绘人们在耶和华那里可以找到的安全和保障(诗篇 62:1-8)。
诗篇作者大卫非常强调这一点,他称上帝为“我的盾牌,我的拯救之角,我的高台”(诗篇 18:2)。作为高台,耶和华在患难中保护他的子民。他知道那些投靠他的人,这意味着他认识并保护那些信靠他的人(诗篇 34:6)。这似乎是一个对比;耶和华将成为犹大的高台,同时摧毁亚述的堡垒。但这也是一个原则,那些投靠上帝的人将受到保护,而他的愤怒将倾泻在那些剥削他子民的人身上。
那些反对上帝的人将得不到上帝的保护或供给:上帝将用泛滥的洪水彻底毁灭尼尼微。泛滥的洪水这个短语意味着上帝对尼尼微的审判将是势不可挡或激烈的。它将以不受约束的方式到来。上帝将彻底毁灭邪恶的尼尼微人,报复他们多年来压迫他的盟约人民。尼尼微的遗址将不复存在。
因为尼尼微人是以色列的敌人,所以他们也是上帝的敌人,因为以色列人属于他,就像今天的信徒属于他一样。而且因为上帝不与任何人分享他的“荣耀”(以赛亚书 42:8),所以他会将他的敌人追赶到黑暗中。动词“追赶”通常用于军事语境中,表示主动追赶一个怀有敌意的人(申命记 1:44;撒母耳记上 23:25)。“黑暗”一词在这里被用作比喻,描绘上帝将给他的敌人带来的恐怖和死亡(约伯记 18:18)。
概括起来,那鸿描述了耶和华的几个突出特点。他嫉妒保护他所拣选的子民,维护他在宇宙中的公义统治(第2节)。他有耐心,而且公正(第3节)。他大有能力,完全掌控整个创造物(第3-6节)。他是良善的;他保护他的子民,为他们提供一切(第7节)。他是一位强大而公正的法官;他能用审判压倒他的对手(第8节)。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