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先知撒迦利亚详细阐述了四项要求,总结了流放前先知的道德教义——这些先知警告犹大要悔改,以免上帝因不服从而行使他与以色列签订的条约中的契约条款。先知告诉犹大:
“你们要施行真正的正义,各人要以仁慈和怜悯对待自己的兄弟;不要压迫寡妇,孤儿,陌生人和穷人;不要在心里互相图谋邪恶。” (撒迦利亚书 7:9-10)
然而,犹大不听,所以他们被流放,正如上帝与以色列的约定/条约所规定的。
撒迦利亚还提醒流放后的犹大人,他们的祖先拒绝了“爱你的邻居”这一教义,因此宗主上帝才允许外国入侵他们的土地,将他们俘虏,以此惩罚他们(撒迦利亚书 7:8-14)。在本段经文中,撒迦利亚鼓励犹大人,告诉他们,上帝援引契约/条约的惩罚条款(将他们流放)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因为有一天,他会恢复他的子民,并与他们同住。
先知以“然后”开头,将这段经文与前一段经文联系起来。他解释了上帝在公义的审判降临到犹大人身上之后,对犹大人实施的救赎计划的下一个阶段(撒迦利亚书 7:8-14)。但在深入探讨新话题之前,他指出启示的性质是万军之耶和华的话语(第 1 节)。
希伯来语中“词”的意思是“dābhār”。它与“事物,事件或事情”的用法相同(箴言 11:13, 17:9;列王纪上 14:19)。在圣经中,这个词与一种情况或事件有关,正如先知阿摩司和以赛亚所明确指出的那样(阿摩司书 1:1;以赛亚书 2:1)。它是一个需要接收者采取行动的信息,因为它来自主。
主的希伯来语是“耶和华”,即上帝的立约之名。这个名字说明了上帝的性格以及他与立约之民的关系(出埃及记 3:14, 34:6)。在我们的经文中,先知告诉他的听众,这话来自耶和华,因此使这信息具有可信度。他想让犹大人知道,他从他们的立约伙伴耶和华那里得到了这话。因此,他们必须服从。他们现在应该明白,立约的条款将得到执行。
神圣的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言语。它是上帝活动的媒介,是承诺,劝诫和创造力。先知负责向选民宣告这些话语,选民则要遵守其中的规定,以获得上帝的祝福和认可。上帝的认可要求他们热爱和服务同胞,而不是剥削同胞。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词揭示了上帝的意志和力量,因为他是万军之主。
翻译为万军的希伯来语是“Sabaoth”,意思是“军队”。它指的是天上的天使军队,其领袖是耶和华。由于“万军”一词将上帝描述为战士,因此该短语描述了他带领军队击败敌人时的力量(阿摩司书 5:16, 9:5;哈巴谷书 2:17)。在撒迦利亚书中,它展示了上帝作为最高战士的力量,他对人类的所有事务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和权威。这就是为什么他给犹大带来了希望的信息,并以“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句话作为开场白。这句话证实了上帝统治其创造物的力量。
信息从这里开始,耶和华宣告说,我为锡安心里极其嫉妒(第 2 节)。形容词嫉妒在希伯来语中是“qanno”。圣经用它来形容人和上帝。当用于人类时,它可能指因害怕失去一个人或某件非常珍贵的东西而引起的强烈情绪(民数记 5:14, 15, 18, 25)。这种嫉妒“如阴间般严重;其闪光如火焰般闪烁”(雅歌 8:6)。
然而,当形容词“qanno”用于真神时,它指的是他对属于他的一切的热情保护和关心(申命记 5:9;以赛亚书 42:8, 48:11;那鸿书 1:2)。他为他的“圣名”(以西结书 39:25),“他的土地”(约珥书 2:18)以及耶路撒冷和锡安(撒迦利亚书 1:14)而热情。他非常热爱他的人民和土地。
锡安或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城的东南部,位于犹大南部王国。锡安山是耶路撒冷建在其上的山丘之一。锡安象征着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象征着上帝在圣殿中与他的子民同住的地方。在我们的经文中,锡安很可能代表着国家及其居民。
上帝用副词“极其”来强调他对锡安的热情。在希伯来语文本中,这句话是“我为锡安心里极其嫉妒”。这意味着上帝想要保护和拯救锡安人民,因为他们与他有盟约关系,是他的孩子(申命记 14:1)。他将保护他的子民,他深爱并关心他们(申命记 7:7-8)。
主在这节经文的第二行中回到了祂对祂子民的嫉妒之爱这一主题。祂再次强调了祂对祂立约之民的深爱和关怀。祂这样做,使信息更加有力,说: “是的,我为她大发嫉妒之怒” (第 2 节)。
“愤怒”一词指的是上帝因人类的不服从和不义而产生的强烈愤怒和愤慨。当人类互相剥削,并采取自我毁灭的方式时,上帝就会生气。例如,当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行淫并“向他们的神下拜”时,耶和华对他们很生气(民数记 25:3)。摩押的神包括摩洛,对它的崇拜包括献祭儿童(利未记 18:21;列王纪上 11:7)。
由于以色列人崇拜异教神祇,并采纳他们的剥削习俗,上帝降下瘟疫,杀死了所有参与此类活动的人,总共有 24,000 人(《民数记》25:9)。在《撒迦利亚书》中,上帝的愤怒直指他的敌人。他对锡安的热情促使他严厉地审判敌人。
撒迦利亚再次引入了预言性的公式“耶和华如此说”,告诉流放后的犹大人,他们立约的上帝是这个信息的作者;他们直接听到了祂的声音。上帝宣告说: “我将回到锡安” (第 3 节)。动词“返回”表示返回到先前的位置或状态。例如,人死后归于尘土(创世记 3:19)。雅各在哈兰与拉班一起逗留了二十年后回到了他父母的出生地(创世记 31-35)。
然而,回归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身体动作。这是一种行为的改变,一种精神焦点的改变。当人类回归上帝时,他们就会远离邪恶的道路,并致力于取悦上帝。他们远离罪恶的道路,向上帝忏悔,从而保持与上帝的平安感(约翰一书 1:9)。
当耶和华应许要回到锡安时,这意味着祂将住在那里。当神回到人中间时,祂会赦免他们的罪,祝福他们,并无限地保护他们。这就是祂应许要为锡安的居民做的事。为了澄清这件事,祂又加了一句平行的话,说:“我要住在耶路撒冷中” (第 3 节)。
耶路撒冷城是撒迦利亚预言时期犹大的首都。圣经称其为上帝临在之地(诗篇 9:11;撒迦利亚书 8:3)。以赛亚书称其为“圣城”(以赛亚书 52:1)。巴比伦人在公元前 586 年摧毁了耶路撒冷(列王纪下 25:8-12)。
在撒迦利亚时代,犹太人从流放地归来并开始重建耶路撒冷(公元前 538 年左右,以斯拉记 1:1-5)。他们首次归来两年后开始重建圣殿,但遭到抵抗后停止了大约十六年的修建。上帝随后派遣先知哈该鼓励人们重新建造圣殿。两个月后,撒迦利亚也开始预言,鼓励人们重建圣殿。
犹太人将完成重建城市,但几个世纪后,罗马军队将再次摧毁耶路撒冷(公元 70 年)。在这段经文中,上帝似乎在强调一个远远超出眼前和近期的观点。上帝不仅希望犹大重建现在,还提出了一个愿景,即有一天耶和华将住在耶路撒冷的子民中间。到那时,他们将受益于他独特的存在和丰盛的祝福(申命记 28:1-14)。
因此,耶路撒冷将被称为真理之城(第 3 节)。这个预言可能在基督统治地球的一千年期间完全实现(启示录 20:4)。它也可能适用于新地球时代,那时将有一个新的耶路撒冷,上帝将居住在他的子民中间(启示录 21:1-3)。
在“真理之城”这个短语中,翻译为真理的希伯来语是“ʾemet”。除了真理之外,它还可以表示“忠诚”。 “Emet”描述了耶路撒冷居民的性格。在短期内,它提醒犹大听众他们与耶和华上帝之间的盟约关系。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已经反抗上帝,无视他的规定很长时间了,因此他决定援引他的盟约/条约中的纠正条款,并使用外国来惩罚他们(列王纪下 17:5 和 23 和 列王纪下 25:8-12)。耶路撒冷城不忠诚,没有生活在真理中。
但终有一天,当上帝住在祂的子民中间时,他们会忠实于自己的承诺——他们会开始遵守与上帝的约定。他们将不再生活在异教剥削和暴力的欺骗中,而是生活在真理和忠诚中。那时,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将被称为圣山(第 3 节)。
万军之耶和华的山是指耶路撒冷。它将被称为圣山,因为耶和华将与他的盟约子民住在那里(以赛亚书 52:1;约珥书 3:17)。
目前的耶路撒冷建在多座山丘(也称为山脉)上,包括锡安山。启示录中的新耶路撒冷将高一千多英里,也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山(启示录 21:16)。在那个耶路撒冷将没有圣殿,因为上帝将住在那里,并将成为它的圣殿(启示录 21:3, 22)。
它将成为上帝子民寻求庇护,和平和欢乐的地方。耶路撒冷将成为地球上的权威中心(以赛亚书 2:2)。当耶稣基督再来并在现在的地球上统治一千年时,主可能会实现这一承诺(启示录 20:4)。显然,新地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启示录 21:2)。
撒迦利亚随后插入了预言性的话语“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提醒流放后的犹大社区,他不是这则信息的主要作者。相反,耶和华才是作者——他以一切荣耀和力量领导着他的天使大军。由于这则启示来自一位永不失败的上帝,因此犹大人可以相信它(约书亚记 21:45;以赛亚书 55:11)。
按照预言的惯例,主告诉犹大人,当他回到锡安时,他们将拥有一个充满活力和和平的环境。那时,老人们将再次坐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每个人手中都拿着拐杖,因为年纪大了(第 4 节) 。
翻译为“老男人”和“老女人”的两个词的希伯来语词根是“zāqēn”。它的意思是“有胡须的人”,指的是年事已高的人。“拐杖”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是“mišʿeneṯ”。它指的是用来支撑疲惫者的步行者手杖。由于老年人在行走时经常需要拐杖的帮助,因此撒迦利亚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完整的人口,其预期寿命有所增加。
当上帝在耶路撒冷恢复他的王国时,长老们将拄着拐杖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行走和消磨时光,这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在圣经中,长寿是成就,显赫和神圣祝福的标志。在基督在地上统治的一千年里,人们将长寿,死亡将变得罕见(以赛亚书 65:20)。然而,上帝似乎也承诺,如果耶路撒冷人信靠上帝,他们就会立即得到和平(哈该书 1:13, 2:4-5)。
在撒迦利亚的时代,流放后的犹大社区忙碌但对未来充满恐惧(以斯拉记 3:3)。在被掳到巴比伦约 70 年后,犹太人回到家乡,不得不重建被毁坏的神殿和家园(哈该书 1:4)。但耶和华向他们保证,社区将再次经历安全和繁荣。老年人不仅会因为年事而使用拐杖,他们还会喜欢看着小男孩和小女孩在城里的街道上玩耍(第 5 节)。那里将有足够的繁荣来支持孩子的出生,也有足够的安全让他们可以在耶路撒冷城的街道上玩耍。
撒迦利亚再次引入了预言公式,即万军之耶和华或“万军之耶和华”这样说,以便让犹大人直接从他们的盟约伙伴上帝那里听到启示(第 6 节)。下一个信息是一个反问句——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而不是进行询问。耶和华宣称,如果到那时,这在余民眼中看为难,在我眼中看为难吗?(第 6 节)。隐含的答案是“不”。
虽然耶路撒冷的复兴可能令人们大吃一惊,但对耶和华来说却并非如此,因为他是无所不能的神。“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耶利米书 32:17;创世记 18:14)。先知用“万军之耶和华宣告”这句话来概括这个问题,以表明耶和华是全能的。他是人类事务的主宰者。
在第 7 节中,先知再次引入了“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一预言性表达,以强调上帝直接向他的盟约子民讲话。全能的上帝以“看哪”这个小词开头,这个小词通常用来描述即将发生的事件。它的作用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的陈述上。
这句话通常会让听众感到惊讶,因为它描述的是意想不到的事件,可能是立即发生的(以西结书 24:16),也可能是遥远的,就像这里一样。然而,它终将实现,因为上帝信守诺言(申命记 7:9)。他的“信实存到万代”(诗篇 119:90)。
主在“看哪”之后说: “我要从东地和西地拯救我的百姓” (第 7 节)。翻译为“拯救”的动词意味着解救或解救。在我们的上下文中,它很可能是指上帝将他的盟约子民从流放中带回以色列地(耶利米书 30:7, 46:27)。“从东地和西地”这个短语代表上帝将他的子民分散到的所有地区。它代表四面八方的国家。
因此,上帝说他会拯救并带回他的子民(以色列和犹大);正如他所说,我会带他们回来,他们将住在耶路撒冷中(第 8 节)。这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聚会(以西结书 36:24, 37:21-22)。在撒迦利亚预言的时候,以色列的北部王国仍然分散。
最初只有一小部分残余者返回以色列。这个大胆的预言超出了人类的合理范围,并谈到了超自然安排的事件。这个预言的实现可能发生在人类历史在地球上的这个时代的末期,最终以基督一千年的统治而告终(启示录 20:4)。
上帝不仅会让祂的子民重返故土,而且他们还会与祂建立特殊的关系: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凭真理和公义作他们的上帝(第 8 节)。真理的希伯来语是“emet”。它指的是可靠性(另见第 3 节)。正义(希伯来语为“ṣeḏāqâ”)是指道德上正确的品质。它描述了在与他人打交道时具有道德正直的人。撒迦利亚将它与真理一词结合使用,以描述上帝的性格,即上帝始终可靠且正直(申命记 32:4)。
以色列人属于上帝。他们是上帝的儿女。但他们的故意不顺服导致上帝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我也不是你们的上帝”(何西阿书 1:9)。这是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他们与上帝的契约/条约,使他们不再受到上帝的保护。
但在这里,撒迦利亚期盼着有一天,祂的子民不仅会回到自己的土地,而且他们也将成为我的子民,我将以真理和公义成为他们的神。以色列人民将重拾他们的盟约承诺,过着公义的生活。
生活在正义中意味着要按照上帝的设计生活,让人类和谐相处,互惠互利。正如耶稣所说,上帝与他的子民所立的整个契约/条约可以概括为爱上帝和爱邻如己(马太福音 22:37-39)。爱上帝就是寻求真理,生活在正义中就是按照他的(美好)设计生活。上帝承诺,他们目前正在享受的耶路撒冷的复兴只是即将到来的另一次复兴的影子。这很可能预示着新地球,那将是一个充满正义的地球(彼得后书 3:13)。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撒迦利亚书 8:1-8 含义
在上一章中,先知撒迦利亚详细阐述了四项要求,总结了流放前先知的道德教义——这些先知警告犹大要悔改,以免上帝因不服从而行使他与以色列签订的条约中的契约条款。先知告诉犹大:
“你们要施行真正的正义,各人要以仁慈和怜悯对待自己的兄弟;不要压迫寡妇,孤儿,陌生人和穷人;不要在心里互相图谋邪恶。”
(撒迦利亚书 7:9-10)
然而,犹大不听,所以他们被流放,正如上帝与以色列的约定/条约所规定的。
撒迦利亚还提醒流放后的犹大人,他们的祖先拒绝了“爱你的邻居”这一教义,因此宗主上帝才允许外国入侵他们的土地,将他们俘虏,以此惩罚他们(撒迦利亚书 7:8-14)。在本段经文中,撒迦利亚鼓励犹大人,告诉他们,上帝援引契约/条约的惩罚条款(将他们流放)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因为有一天,他会恢复他的子民,并与他们同住。
先知以“然后”开头,将这段经文与前一段经文联系起来。他解释了上帝在公义的审判降临到犹大人身上之后,对犹大人实施的救赎计划的下一个阶段(撒迦利亚书 7:8-14)。但在深入探讨新话题之前,他指出启示的性质是万军之耶和华的话语(第 1 节)。
希伯来语中“词”的意思是“dābhār”。它与“事物,事件或事情”的用法相同(箴言 11:13, 17:9;列王纪上 14:19)。在圣经中,这个词与一种情况或事件有关,正如先知阿摩司和以赛亚所明确指出的那样(阿摩司书 1:1;以赛亚书 2:1)。它是一个需要接收者采取行动的信息,因为它来自主。
主的希伯来语是“耶和华”,即上帝的立约之名。这个名字说明了上帝的性格以及他与立约之民的关系(出埃及记 3:14, 34:6)。在我们的经文中,先知告诉他的听众,这话来自耶和华,因此使这信息具有可信度。他想让犹大人知道,他从他们的立约伙伴耶和华那里得到了这话。因此,他们必须服从。他们现在应该明白,立约的条款将得到执行。
神圣的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言语。它是上帝活动的媒介,是承诺,劝诫和创造力。先知负责向选民宣告这些话语,选民则要遵守其中的规定,以获得上帝的祝福和认可。上帝的认可要求他们热爱和服务同胞,而不是剥削同胞。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词揭示了上帝的意志和力量,因为他是万军之主。
翻译为万军的希伯来语是“Sabaoth”,意思是“军队”。它指的是天上的天使军队,其领袖是耶和华。由于“万军”一词将上帝描述为战士,因此该短语描述了他带领军队击败敌人时的力量(阿摩司书 5:16, 9:5;哈巴谷书 2:17)。在撒迦利亚书中,它展示了上帝作为最高战士的力量,他对人类的所有事务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和权威。这就是为什么他给犹大带来了希望的信息,并以“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句话作为开场白。这句话证实了上帝统治其创造物的力量。
信息从这里开始,耶和华宣告说,我为锡安心里极其嫉妒(第 2 节)。形容词嫉妒在希伯来语中是“qanno”。圣经用它来形容人和上帝。当用于人类时,它可能指因害怕失去一个人或某件非常珍贵的东西而引起的强烈情绪(民数记 5:14, 15, 18, 25)。这种嫉妒“如阴间般严重;其闪光如火焰般闪烁”(雅歌 8:6)。
然而,当形容词“qanno”用于真神时,它指的是他对属于他的一切的热情保护和关心(申命记 5:9;以赛亚书 42:8, 48:11;那鸿书 1:2)。他为他的“圣名”(以西结书 39:25),“他的土地”(约珥书 2:18)以及耶路撒冷和锡安(撒迦利亚书 1:14)而热情。他非常热爱他的人民和土地。
锡安或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城的东南部,位于犹大南部王国。锡安山是耶路撒冷建在其上的山丘之一。锡安象征着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象征着上帝在圣殿中与他的子民同住的地方。在我们的经文中,锡安很可能代表着国家及其居民。
上帝用副词“极其”来强调他对锡安的热情。在希伯来语文本中,这句话是“我为锡安心里极其嫉妒”。这意味着上帝想要保护和拯救锡安人民,因为他们与他有盟约关系,是他的孩子(申命记 14:1)。他将保护他的子民,他深爱并关心他们(申命记 7:7-8)。
主在这节经文的第二行中回到了祂对祂子民的嫉妒之爱这一主题。祂再次强调了祂对祂立约之民的深爱和关怀。祂这样做,使信息更加有力,说: “是的,我为她大发嫉妒之怒” (第 2 节)。
“愤怒”一词指的是上帝因人类的不服从和不义而产生的强烈愤怒和愤慨。当人类互相剥削,并采取自我毁灭的方式时,上帝就会生气。例如,当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行淫并“向他们的神下拜”时,耶和华对他们很生气(民数记 25:3)。摩押的神包括摩洛,对它的崇拜包括献祭儿童(利未记 18:21;列王纪上 11:7)。
由于以色列人崇拜异教神祇,并采纳他们的剥削习俗,上帝降下瘟疫,杀死了所有参与此类活动的人,总共有 24,000 人(《民数记》25:9)。在《撒迦利亚书》中,上帝的愤怒直指他的敌人。他对锡安的热情促使他严厉地审判敌人。
撒迦利亚再次引入了预言性的公式“耶和华如此说”,告诉流放后的犹大人,他们立约的上帝是这个信息的作者;他们直接听到了祂的声音。上帝宣告说: “我将回到锡安” (第 3 节)。动词“返回”表示返回到先前的位置或状态。例如,人死后归于尘土(创世记 3:19)。雅各在哈兰与拉班一起逗留了二十年后回到了他父母的出生地(创世记 31-35)。
然而,回归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身体动作。这是一种行为的改变,一种精神焦点的改变。当人类回归上帝时,他们就会远离邪恶的道路,并致力于取悦上帝。他们远离罪恶的道路,向上帝忏悔,从而保持与上帝的平安感(约翰一书 1:9)。
当耶和华应许要回到锡安时,这意味着祂将住在那里。当神回到人中间时,祂会赦免他们的罪,祝福他们,并无限地保护他们。这就是祂应许要为锡安的居民做的事。为了澄清这件事,祂又加了一句平行的话,说:“我要住在耶路撒冷中” (第 3 节)。
耶路撒冷城是撒迦利亚预言时期犹大的首都。圣经称其为上帝临在之地(诗篇 9:11;撒迦利亚书 8:3)。以赛亚书称其为“圣城”(以赛亚书 52:1)。巴比伦人在公元前 586 年摧毁了耶路撒冷(列王纪下 25:8-12)。
在撒迦利亚时代,犹太人从流放地归来并开始重建耶路撒冷(公元前 538 年左右,以斯拉记 1:1-5)。他们首次归来两年后开始重建圣殿,但遭到抵抗后停止了大约十六年的修建。上帝随后派遣先知哈该鼓励人们重新建造圣殿。两个月后,撒迦利亚也开始预言,鼓励人们重建圣殿。
犹太人将完成重建城市,但几个世纪后,罗马军队将再次摧毁耶路撒冷(公元 70 年)。在这段经文中,上帝似乎在强调一个远远超出眼前和近期的观点。上帝不仅希望犹大重建现在,还提出了一个愿景,即有一天耶和华将住在耶路撒冷的子民中间。到那时,他们将受益于他独特的存在和丰盛的祝福(申命记 28:1-14)。
因此,耶路撒冷将被称为真理之城(第 3 节)。这个预言可能在基督统治地球的一千年期间完全实现(启示录 20:4)。它也可能适用于新地球时代,那时将有一个新的耶路撒冷,上帝将居住在他的子民中间(启示录 21:1-3)。
在“真理之城”这个短语中,翻译为真理的希伯来语是“ʾemet”。除了真理之外,它还可以表示“忠诚”。 “Emet”描述了耶路撒冷居民的性格。在短期内,它提醒犹大听众他们与耶和华上帝之间的盟约关系。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已经反抗上帝,无视他的规定很长时间了,因此他决定援引他的盟约/条约中的纠正条款,并使用外国来惩罚他们(列王纪下 17:5 和 23 和 列王纪下 25:8-12)。耶路撒冷城不忠诚,没有生活在真理中。
但终有一天,当上帝住在祂的子民中间时,他们会忠实于自己的承诺——他们会开始遵守与上帝的约定。他们将不再生活在异教剥削和暴力的欺骗中,而是生活在真理和忠诚中。那时,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将被称为圣山(第 3 节)。
万军之耶和华的山是指耶路撒冷。它将被称为圣山,因为耶和华将与他的盟约子民住在那里(以赛亚书 52:1;约珥书 3:17)。
目前的耶路撒冷建在多座山丘(也称为山脉)上,包括锡安山。启示录中的新耶路撒冷将高一千多英里,也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山(启示录 21:16)。在那个耶路撒冷将没有圣殿,因为上帝将住在那里,并将成为它的圣殿(启示录 21:3, 22)。
它将成为上帝子民寻求庇护,和平和欢乐的地方。耶路撒冷将成为地球上的权威中心(以赛亚书 2:2)。当耶稣基督再来并在现在的地球上统治一千年时,主可能会实现这一承诺(启示录 20:4)。显然,新地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启示录 21:2)。
撒迦利亚随后插入了预言性的话语“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提醒流放后的犹大社区,他不是这则信息的主要作者。相反,耶和华才是作者——他以一切荣耀和力量领导着他的天使大军。由于这则启示来自一位永不失败的上帝,因此犹大人可以相信它(约书亚记 21:45;以赛亚书 55:11)。
按照预言的惯例,主告诉犹大人,当他回到锡安时,他们将拥有一个充满活力和和平的环境。那时,老人们将再次坐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每个人手中都拿着拐杖,因为年纪大了(第 4 节) 。
翻译为“老男人”和“老女人”的两个词的希伯来语词根是“zāqēn”。它的意思是“有胡须的人”,指的是年事已高的人。“拐杖”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是“mišʿeneṯ”。它指的是用来支撑疲惫者的步行者手杖。由于老年人在行走时经常需要拐杖的帮助,因此撒迦利亚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完整的人口,其预期寿命有所增加。
当上帝在耶路撒冷恢复他的王国时,长老们将拄着拐杖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行走和消磨时光,这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在圣经中,长寿是成就,显赫和神圣祝福的标志。在基督在地上统治的一千年里,人们将长寿,死亡将变得罕见(以赛亚书 65:20)。然而,上帝似乎也承诺,如果耶路撒冷人信靠上帝,他们就会立即得到和平(哈该书 1:13, 2:4-5)。
在撒迦利亚的时代,流放后的犹大社区忙碌但对未来充满恐惧(以斯拉记 3:3)。在被掳到巴比伦约 70 年后,犹太人回到家乡,不得不重建被毁坏的神殿和家园(哈该书 1:4)。但耶和华向他们保证,社区将再次经历安全和繁荣。老年人不仅会因为年事而使用拐杖,他们还会喜欢看着小男孩和小女孩在城里的街道上玩耍(第 5 节)。那里将有足够的繁荣来支持孩子的出生,也有足够的安全让他们可以在耶路撒冷城的街道上玩耍。
撒迦利亚再次引入了预言公式,即万军之耶和华或“万军之耶和华”这样说,以便让犹大人直接从他们的盟约伙伴上帝那里听到启示(第 6 节)。下一个信息是一个反问句——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而不是进行询问。耶和华宣称,如果到那时,这在余民眼中看为难,在我眼中看为难吗?(第 6 节)。隐含的答案是“不”。
虽然耶路撒冷的复兴可能令人们大吃一惊,但对耶和华来说却并非如此,因为他是无所不能的神。“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耶利米书 32:17;创世记 18:14)。先知用“万军之耶和华宣告”这句话来概括这个问题,以表明耶和华是全能的。他是人类事务的主宰者。
在第 7 节中,先知再次引入了“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一预言性表达,以强调上帝直接向他的盟约子民讲话。全能的上帝以“看哪”这个小词开头,这个小词通常用来描述即将发生的事件。它的作用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的陈述上。
这句话通常会让听众感到惊讶,因为它描述的是意想不到的事件,可能是立即发生的(以西结书 24:16),也可能是遥远的,就像这里一样。然而,它终将实现,因为上帝信守诺言(申命记 7:9)。他的“信实存到万代”(诗篇 119:90)。
主在“看哪”之后说: “我要从东地和西地拯救我的百姓” (第 7 节)。翻译为“拯救”的动词意味着解救或解救。在我们的上下文中,它很可能是指上帝将他的盟约子民从流放中带回以色列地(耶利米书 30:7, 46:27)。“从东地和西地”这个短语代表上帝将他的子民分散到的所有地区。它代表四面八方的国家。
因此,上帝说他会拯救并带回他的子民(以色列和犹大);正如他所说,我会带他们回来,他们将住在耶路撒冷中(第 8 节)。这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聚会(以西结书 36:24, 37:21-22)。在撒迦利亚预言的时候,以色列的北部王国仍然分散。
最初只有一小部分残余者返回以色列。这个大胆的预言超出了人类的合理范围,并谈到了超自然安排的事件。这个预言的实现可能发生在人类历史在地球上的这个时代的末期,最终以基督一千年的统治而告终(启示录 20:4)。
上帝不仅会让祂的子民重返故土,而且他们还会与祂建立特殊的关系: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凭真理和公义作他们的上帝(第 8 节)。真理的希伯来语是“emet”。它指的是可靠性(另见第 3 节)。正义(希伯来语为“ṣeḏāqâ”)是指道德上正确的品质。它描述了在与他人打交道时具有道德正直的人。撒迦利亚将它与真理一词结合使用,以描述上帝的性格,即上帝始终可靠且正直(申命记 32:4)。
以色列人属于上帝。他们是上帝的儿女。但他们的故意不顺服导致上帝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我也不是你们的上帝”(何西阿书 1:9)。这是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他们与上帝的契约/条约,使他们不再受到上帝的保护。
但在这里,撒迦利亚期盼着有一天,祂的子民不仅会回到自己的土地,而且他们也将成为我的子民,我将以真理和公义成为他们的神。以色列人民将重拾他们的盟约承诺,过着公义的生活。
生活在正义中意味着要按照上帝的设计生活,让人类和谐相处,互惠互利。正如耶稣所说,上帝与他的子民所立的整个契约/条约可以概括为爱上帝和爱邻如己(马太福音 22:37-39)。爱上帝就是寻求真理,生活在正义中就是按照他的(美好)设计生活。上帝承诺,他们目前正在享受的耶路撒冷的复兴只是即将到来的另一次复兴的影子。这很可能预示着新地球,那将是一个充满正义的地球(彼得后书 3:13)。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