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使徒行传 16:1-5 含义

保罗和他的团队访问了他多年前建立的加拉太教会。在路司得,一位名叫提摩太的受人尊敬的信徒加入了他们。提摩太的母亲是犹太人,但他的父亲是希腊人。在提摩太与保罗一起出发之前,他接受了割礼,以便他向其他犹太人传道时能被接受。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们写信给所有加拉太教会:外邦信徒不需要接受割礼或遵守摩西律法。保罗的来访增强了教会的力量。

使徒行传 16:1-5 中,保罗和西拉继续保罗的第二次传教之旅。首要任务是访问保罗和巴拿巴几年前在第一次传教之旅中在加拉太建立的教会。在第 15 章的结尾,保罗和西拉“前往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教会”。保罗没有乘船横渡地中海前往潘菲利亚地区并向北前往加拉太,而是选择在这次回程中完全走陆路。叙利亚和基利家是罗马行省,是现代土耳其的一部分。

从旅程一开始,保罗就从安提阿向北走,然后向正西走,离开叙利亚,穿过基里西亚,可能在他的出生地塔苏斯停留。他显然在家乡建立了一座教堂(使徒行传 9:30)。他信耶稣后在塔苏斯待了大约十年,之后巴拿巴召唤他到叙利亚安提阿的新教堂教导(使徒行传 11:25-26)。

《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记录了保罗和西拉离开基利西亚后的行踪:

保罗也来到了特庇和路司得(第 1 节)。

保罗继续向西北行进,可能经过了托罗斯山脉的一座山口,即西里西亚门。从西里西亚门到德尔贝的路程大约有 100 英里。

经过多日的行走,保罗得以查看他在加拉太地区建立的教堂,从他建立的最后一座教堂特庇开始。

保罗第一次前往加拉太地区时,最后来到了特庇路司得,但回程时,由于他从东部经陆路旅行,所以首先来到了特庇路司得

保罗从特庇继续前往路司得,行程约 60 英里(步行约需三天)。保罗在第一次传教之旅中被一群憎恨他和他的福音信息的犹太人用石头砸死,他们以为保罗被石头砸死后就被杀了。但保罗并没有死,而是在被石头砸死的当天返回路司得。他在路司得住了一夜,然后才离开。在第一次传教之旅中,保罗特庇传道,并在那里建立长老来帮助领导路司得信徒后,他再次访问了路司得使徒行传 14:23)。

在使徒行传第 14 章和第 16 章之间的这段时间里,路司得的教会似乎蓬勃发展。在路司得,保罗认识或重新认识了提摩太:

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是希腊人(第 1 节)。

保罗提摩太视为他“信仰中的真孩子”;提摩太最终成为以弗所教会的牧师(提摩太前书 1:2-3)。保罗在生命的尽头给提摩太写了两封信,保存在新约中(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

提摩太是耶稣的门徒,是耶稣的信徒,也是耶稣教义的追随者,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妇女。他的母亲是犹太妇女,这意味着尽管提摩太的父亲希腊人,但他也被认为是真正的犹太人。这就是所谓的母系血统,也是犹太人传统的一部分。

《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告诉我们,提摩太的母亲是信徒,但对父亲却没有这样说。他的父亲可能已经去世,或者根本不耶稣。在保罗写给提摩太的第二封信中,我们得知了提摩太的犹太母亲的名字,

“因为我记念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祖母罗以和你母亲友尼基心里的,我也深信也在你心里。”
提摩太后书 1:5

由此看来,提摩太的母亲友尼基和祖母罗以似乎比他更早相信福音。保罗还指出,提摩太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了旧约,

“从小你就知道圣经,这些圣经能够给你智慧,使你通过对基督耶稣的信仰获得救赎。”
提摩太后书 3:15

有理由认为,友尼基和罗以在提摩太整个童年时期都在教他“圣经的神圣著作”,因为路加没有像在其他加拉太和塞浦路斯城市那样描述路司得有犹太会堂(使徒行传 13:5,, 1414:1)。在保罗和巴拿巴的第一次传教之旅中,如果这座城市有犹太会堂,他们会先在会堂里传福音。在路司得,他们在街上向主要由希腊人组成的人群传道。一个城市至少要有十名犹太人才能组成一个犹太会堂,所以路司得的犹太人口似乎非常少,因为那里显然没有犹太会堂。

在保罗和巴拿巴在那里传道期间,友尼基,罗以,可能还有提摩太都信了耶稣。提摩太也可能后来才信了耶稣,从此在与神同行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提摩太在路司得和附近城市以哥念的信徒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们都称赞他(第 2 节)。

以哥念位于路司得以北约 20 英里处,步行一天即可到达。提摩太在 路司得和以哥念都表明这两个邻近城市的基督教社区之间有着友好关系。提摩太在这两个城市都待过一段时间,要么是因为工作,要么是作为教会之间的中间人。弟兄们对他评价很高,这表明他一直积极成长为一个门徒,也许还在教书。如前所述,提摩太在向保罗学习多年后,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传道人,领袖和福音传道者(提摩太后书 4:2, 5)。我们可以推断,从这一点来看,他已经表现出了事奉的天赋。

保罗在提摩太身上看到了这种潜力:

保罗希望这个人(提摩太)和他一起去(第 3 节)。

不仅去了加拉太地区的其他教会,也没有回到安提阿,而且还进行了第二次传教之旅,前往那些还没有听到福音的新城市。 虽然这次旅行的最初目的是考察加拉太教会(使徒行传 15:36),但保罗显然还打算前往他以前没有去过的地方传福音(使徒行传 16:6-10)。

提摩太同意加入保罗的传道团队(其中还包括来自耶路撒冷的西拉)。但有一个问题。由于提摩太的父亲是希腊人,所以提摩太在婴儿时期从未接受过割礼。犹太男性后代出生八天后就要接受割礼。提摩太没有接受过割礼。

保罗便带他去行割礼,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第 3 节)。

前一章,使徒行传第 15 章,描述了耶路撒冷会议和一致同意外邦信徒不需要受割礼或遵守摩西律法(使徒行传 15:10-11, 19)。但提摩太是一名犹太信徒,因为他的母亲继承了他的犹太血统。

因此,在跟随保罗的传教团队之前,提摩太接受了割礼。路加告诉我们他晚年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因为那些地方的犹太人。这可能指的是那些反对保罗并试图用石头砸死他的犹太人

为了保护提摩太的生活和事工,提摩太需要完全接受他的犹太传统。这样做是为了让犹太人没有合法的理由反对提摩太。他们当然会以许多不正当的理由和非法,不道德的手段反对保罗和福音,但保罗总是试图用寻找与听众共同点的策略来传道。他在给哥林多前书中写到了这种传福音哲学: 

“我虽然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愿作了众人的奴仆,为要得更多的人。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就作律法以下的人,虽然我自己不在律法以下,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哥林多前书9:19-20, 21

保罗一生都信奉犹太教,正如他在使徒行传 28:17 中所说的,他告诉犹太领袖,他从未违反过他们祖先的习俗。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这会让他更正直或在上帝眼中赢得他的认可。保罗明确表示,在上帝面前称义仅靠信仰(罗马书 4:1-3)。保罗坚持犹太习俗的明确意图包括保持他对犹太弟兄的见证(哥林多前书 9:19-20)。因此,对提摩太进行割礼将解除敌对的不信犹太人的武装,使他们不会挑起潜在的争议或制造阻碍他们向犹太人作证的绊脚石。

提摩太的割礼也可以看作是使徒彼得所说的保持“无亏的良心”,这样当别人诽谤你时,他们的谎言就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并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彼得前书 3:16)。保罗在他的著作中经常谈到良心的重要性(哥林多后书 1:15-22 的评论)。

保罗在他的教导和著作中明确表示,他并不是想侮辱或废除摩西律法(罗马书 3:31, 7:12)。保罗深深尊重旧约圣经,认为它是上帝的话语(提摩太后书 3:16)。但他坚决反对任何要求外邦人皈依犹太教的行为,而皈依犹太教的第一步就是接受割礼(加拉太书 2:3-5, 3:6-8)。

保罗的许多反对者无法理解这种区别,或者只是不喜欢它。他们声称保罗所传的教诲违背了摩西律法,并抛弃了它,但事实并非如此(使徒行传 20:21-26)。保罗认为摩西律法是导师,揭示了我们是多么的罪恶,以及我们多么需要弥赛亚耶稣来承担我们的罪孽,并给我们新的心(加拉太书 3:24-26)。保罗教导说,这种转变是通过信仰获得的恩典(以弗所书 2:8-9)。但许多犹太反对者诽谤保罗的教导,并曲解他的话来反对他(罗马书 3:8)。

因此,提摩太的割礼为他向犹太人传福音打开了文化之门。现在他可以和保罗一起进入会堂教导,就像保罗一直以来的做法一样(使徒行传 13:14, 14:1)。没有人可以因为提摩太未受割礼而指责他不遵守摩西律法。如果他们说:“你的父亲是希腊人,你没有受割礼”,提摩太可以回答:“我受过割礼。”现在,无论提摩太去哪里,他都可以自由出入犹太社会。这也与保罗的教导一致,即外邦人不应受割礼,因为提摩太是继承了母亲的犹太人。

提摩太愿意忍受这短暂的身体痛苦来传播福音。他的态度是,“如果割礼能让我有机会向犹太人传福音,我就愿意。”成年后接受这种痛苦的手术绝对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这将是提摩太因与保罗的关系而第一次为福音受苦,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保罗和他的队伍又增加了一人,他们离开路司得和以哥念及其地区。提摩太向母亲友尼基和祖母罗以告别,然后与保罗和西拉一起离开。

保罗对加拉太地区这些教会的检查之一,是分发耶路撒冷会议上长老和使徒们所写的信件的副本,这封信明确指出,外邦人不需要接受割礼和遵守犹太人的仪式才能得救:

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例交给他们遵守(第 4 节)。 

他们经过的城市包括前面提到的庇,路司得和以哥念。

虽然没有提到皮西底的安提阿,但保罗和他的团队也拜访了那里的信徒并向他们传达了法令,这是有道理的。皮西底的安提阿有一个犹太教堂,其教会由信奉犹太教的人,外邦改宗者和希腊外邦人组成。耶路撒冷议会的信对他们的社区特别有意义,因为它解释了外邦信徒不需要成为犹太人才能在上帝眼中成为义人(使徒行传 15:23-29)。

这封信还建议外邦人如何保持纯洁,远离偶像崇拜和世俗的腐败,避免食用祭偶像的食物,禁绝性淫乱。这将有助于在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混合群体中保持统一的社区。犹太人将不被允许与从事此类活动的外邦人交往。因此,通过保持性纯洁并远离偶像,外邦人和犹太人之间就不会存在障碍。

路加如此总结了通过在加拉太地区建立的教会这次回归之旅的成功:

这样,各教会的信心就越来越坚强,人数也天天加增(第 5 节)。

保罗在第二次传教旅程的回访中的事工被描述为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效果。

首先,保罗的访问加强了先前存在的教会(信徒团体)的信仰。毫无疑问,他在访问每个教会时也进行了教导,可能涉及他在写给罗马世界各个教会的书信中写到的许多主题。他强调的一个主题可能是耶稣的死掩盖了所有的罪,外邦基督徒不会从实践犹太仪式中受益,因为他们在基督里的新生是靠恩典而来的,是通过信仰获得的(哥林多后书 5:17)。

尚不清楚保罗何时写了《致加拉太人书》,该书讨论了这个问题,但他可能已经写了。这可以从保罗在《加拉太书》1:6 中的断言“我很惊讶你们这么快就抛弃了他”中推断出来。这个短语“这么快”表明保罗可能在第二次传教之旅之前就给加拉太地区的教会写了这封信。

保罗写给加拉太人的书信语气紧张,震惊和批判。在加拉太书中,保罗直接反对那些像使徒行传 15:5 中的法利赛信徒一样的假教师,他们也声称外邦人必须接受割礼并遵守犹太仪式才能得救。看来这些假教师在加拉太人信主后不久就进入了加拉太人中间(加拉太书 3:1)。甚至有可能,参加使徒行传 15 中的耶路撒冷会议的法利赛信徒可能已经制定了一个蓄意计划,以跟随保罗并推翻会议的决定。

如果加拉太书已经寄出,保罗在使徒行传第 16 章的这次访问中可能会花很多时间来反驳这种错误的教导。现在保罗可以亲自与加拉太人交谈,他可以深入挖掘。如果他们已经收到了他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他们就会更加熟悉保罗对此事的教导。

《加拉太书》彻底揭穿了外邦人只有受割礼并皈依犹太教才能得救的观念。保罗现在可以面对面地重温《加拉太书》中阐述的教义,并加倍强调信仰福音的真理,即我们的新生是通过信仰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工作而获得的,就像耶稣教导的那样(约翰福音 3:14-15)。

或者,如果《加拉太书》是在后来写的,那么保罗至少已经把耶稣同父异母弟弟,耶路撒冷教会的首席长老雅各和耶稣基督的十一位使徒签署的法令带给了加拉太人。无论保罗写给加拉太人的信的时间如何,他很可能在这次回访中反对这种错误的教导。加拉太人显然需要就此事进行多次澄清(加拉太书 3:2-5, 4:18-20)。

保罗也坚定并鼓励他们坚持信仰在他第一次到这些城市传教期间,他遭受了持续的虐待。他被赶出一些城市,在路司得被石头砸死。但这并没有吓倒保罗。无论教会面临什么敌意(加拉太书 3:4),或将要面临什么敌意,保罗劝告他们要相信,任何“至暂至轻的苦楚”与上帝应许给那些忍耐并忠于为耶稣作见证的人的荣耀相比都微不足道(哥林多后书 4:16-18)。

其次,保罗的访问有助于教会人口的增长。保罗是一位传福音者;只要圣灵不禁止,他就会到处宣扬弥赛亚耶稣的好消息(我们将在下文中看到)。虽然他已经在这些城市传福音并建立了教会,但他和提摩太,西拉再次传福音,因此教会的数量每天都在增加。特庇,司得,以哥念,可能还有彼西底的安提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

译为教会的希腊词的词根是“ekklesia”。这个词在希腊文化中用来指为既定目的而聚集的人群,例如希腊城邦的公民在街上聚集投票。这可以在使徒行传 7:38 中看到,其中“ekklesia”被译为“会众”。这段经文说耶稣是预言的实现,即上帝会兴起另一位像摩西一样的先知来向以色列说话,并提到以色列从埃及前往迦南时的情况:

“这人曾在旷野会中('ekklesia'),与西奈山上与他说话的天使同在,并与我们祖宗同在,并且领受活泼的神谕传给你们。”
使徒行传 7:38

选择用这个词来指聚集在一起的信徒,似乎强调他们自愿选择聚集在一起寻求相互鼓励和利益。希伯来书 10:25 谈到聚集在一起“激发爱心,勉励行善”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推测,这是这些分散在加拉太地区的教会的做法和意图。

这些教会的信仰不断加强,这将使他们能够更加彼此激励,激发爱心和行善。据推测,他们人数的日益增加与他们信仰的力量直接相关。这意味着居住在加拉太地区各个城市的信徒已经收到并正在实践保罗的劝告,即信仰应该贯穿这些信徒的整个生活方式。

正如保罗向罗马教会所言:“义人必因信得生”,引用了哈巴谷书 2:4罗马书 1:16)。保罗在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信中也引用了同一节旧约经文(加拉太书 3:11)。保罗向其他信徒强调 将我们的信心放在神所作的应许上,相信忠心地生活在祂里面是值得的(哥林多前书 2:9)。我们都会面临审判,保罗希望每个信徒都能从我们在世的生活中获得巨大的回报和最大的满足,而不是浪费机会和遭受损失(哥林多前书 3:12-15, 哥林多后书 4:17, 5:10,加拉太书 6:8-9)。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