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的记载中没有明显与这个寓言相似的地方。
在上一段经文中(路加福音 10:25-29 ),一位宗教律师试探耶稣,问他要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他的问题不是他死后要做什么才能上天堂,而是他要做什么才能完全参与弥赛亚王国,并从地球上的生活中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要了解更多关于接受永生的礼物和继承永生的奖赏之间的区别,请参阅“永生:接受礼物与继承奖赏”。
当耶稣问律法师律法是怎么说的时候,宗教律法师正确地回答了两条最大的诫命: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上帝(申命记 6:5);爱邻如己(利未记 19:18b)。耶稣肯定了他的回答,并告诉他要这样做才能获得永生。
但宗教律师想为自己不遵守上帝爱邻人的诫命辩解,所以他问耶稣:“谁是我的邻人?”由于经文说宗教律师想为自己辩解,所以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为律师创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相反,它的目的是为律师现有的行为辩解。
耶稣不是用一句话来回答宗教律师的问题,而是用一个故事——“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
这个寓言在耶稣的寓言中风格独特。它简单明了。从某些方面来看,“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更像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而不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它没有耶稣的一些寓言中常见的象征或人物,例如土地的寓言(马太福音 13:3-9)或麦子和稗子的寓言(马太福音 13:24-30),这些寓言需要解释(马太福音 13:18-23, 13:36-43)。
它也不像葡萄园的比喻(马太福音 20:1-16),婚宴(马太福音 22:2-14),伴娘(马太福音 25:1-13),才干(马太福音 25:14-30)或浪子(路加福音 15:11-32)那样需要解释的多层次。很可能正是“好撒玛利亚人比喻”的简单性使其如此强大和令人难忘。这个比喻似乎旨在说明一个主要观点:我们的“邻居”是直接挡在我们前面需要帮助的人。正如耶稣的典型做法一样,他包括了一些极端的情况,并将“邻居”视为敌人。重点似乎是,如果敌人是我们的邻居,那么没有人被排除在成为我们的邻居之外。
旅程
故事开始于一位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旅人。
耶路撒冷城是犹大的首都。它位于犹大中南部的岩石山丘上。海拔高度约为 2,550 英尺(780 米)。另一方面,耶利哥城位于耶路撒冷以东约 15 英里处的约旦河谷。海拔高度约为 825 英尺(250 米)。因此,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是下坡路,任何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旅行者实际上都要下降3,300 多英尺才能到达那里。顺便说一句,这就是为什么圣经经常使用“上耶路撒冷”或“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这样的语言。它指的是海拔高度,而不是南北地理方向。
耶稣没有明确说明这个人为何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他当时正前往北方的加利利地区。往返于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的犹太人喜欢绕远路,进入异教气息浓厚的德卡波利斯省和约旦河以东的佩雷阿。这条路线经过耶利哥城。犹太人尽可能避免走最直接的路线,即位于犹大和加利利之间的撒马利亚地区。这种习惯性的绕行至少会让他们每次旅行多花一天时间。可能是两天。也许更多。
(查看地图)
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
犹太人不辞辛苦绕这么远的路,是因为他们憎恨并鄙视撒马利亚人。
撒玛利亚人是北国和以色列支派的残余。最初,以色列人按照雅各十二个儿子的血统分为十二支派。他们在出埃及,征服和士师时代相对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十二支派在扫罗,大卫和所罗门王的领导下政治上统一,但北方十个支派对所罗门儿子罗波安统治下的严厉征税感到不满和反抗(列王纪上 12:14, 18)。这次分裂导致以色列分裂成两个国家: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
以色列北部王国遵循着他们自己的独立国王谱系,这些国王出于政治和文化权力的原因,在南部远离耶路撒冷圣殿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礼拜场所。不久,北部国王和王国开始崇拜异教神灵并庆祝邪恶的异教习俗。上帝派先知(如以利亚和以利沙)来谴责他们,但他们被忽视了。最终亚述人入侵并成功征服了北部王国。以色列王国不复存在。大多数以色列人被流放。少数剩下的以色列子民被同化并与周围的文化通婚。根据撒玛利亚妇女在井边与耶稣的讨论,一些撒玛利亚人似乎保留了他们犹太传统的片段——例如,她声称雅各是族长的父亲(约翰福音 4:12),并且她相信即将到来的弥赛亚(约翰福音 4:25)。
犹太人是南犹大王国的后裔(因此“犹太人”一词源于犹大)。后来他们被巴比伦征服并流放到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放,波斯征服巴比伦后,他们被允许返回应许之地。在尼希米和以斯拉的领导下,他们重建了圣殿和耶路撒冷城墙。他们重新信奉上帝的律法。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生活在以色列,先后受到波斯的外国统治,后来又受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和希腊人(亚历山大的后裔)的统治。在马加比家族的领导下,犹太人赢得了民族独立,直到庞培代表罗马帝国征服了他们。耶稣时代,犹大仍然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
犹太人视撒玛利亚人为不洁的混血以色列人。对犹太人而言,撒玛利亚人被视为卑鄙的叛徒,偶像崇拜者,充满无知和邪恶。撒玛利亚人代表了以色列后裔中最坏的。因为他们的祖先拒绝了上帝的律法,犹太人也拒绝了他们。
犹太人忽视了他们自己的叛逆历史,将撒玛利亚人视为摩西预言的不服从所导致的诅咒的活生生的例子(申命记 28:15-68)。犹太人认为,与撒玛利亚人接触或交往会给自己带来污秽。约翰福音中提到了这一点:“因为犹太人没有和撒玛利亚人来往”(约翰福音 4:9)。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认为最好绕道撒玛利亚,而不是穿过撒玛利亚城镇,在撒玛利亚人的餐桌上吃饭,在撒玛利亚人的屋顶下睡觉。
耶稣既不赞同也不支持他的犹太同胞对撒玛利亚人的看法。他拒绝接受他们的观点。仇恨不是他的国度的一部分——他的国度以爱为中心,正如第二大诫命所表明的那样。当耶稣从耶路撒冷前往加利利途中经过撒玛利亚时,他在井边与撒玛利亚妇女的互动表明了这一点(约翰福音 4:3-29)。耶稣逗留了好几天,在那里服侍和服务撒玛利亚人(4:39-43)。他的事工和这个寓言表明了耶稣是多么重视撒玛利亚人并爱他们。耶稣视撒玛利亚人为邻居,他爱他们如同爱自己,正如利未记 19:18 所要求的那样。
因此,当耶稣讲述“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时,他将故事的英雄塑造为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人将展示好邻居的形象。通过将受人鄙视的撒玛利亚人描绘为故事的英雄,耶稣是在告诉宗教律师“你的邻居包括撒玛利亚人,以及他们和你无论如何都会喜欢的人之间的所有人。”
袭击
耶稣继续讲这个故事。当那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时,他落入了强盗手中。耶路撒冷和耶利哥之间的道路非常危险,因为这条路蜿蜒穿过乡村的岩石山丘,有许多曲折的地方,即使是最谨慎的旅行者,劫匪也会趁机伏击。
落在强盗中间这个表达意味着强盗伏击了他。在袭击中他被他们制服了。强盗们剥光了他的衣服和财物。他们剥光他的衣服这一事实表明他可能穿着昂贵的衣服。也许在添加这个细节时,耶稣将宗教律师描绘成被伏击的人。宗教律师很富有,穿着华丽的衣服。
耶稣补充说,强盗们殴打了他。也许这个人反抗了,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失败了,或者强盗们殴打他是为了阻止他逃跑。显然,殴打非常残酷。强盗拿走了他们要的东西后就走了,留下那个人半死不活。半死这个词可能表示他昏迷不醒。也可能是他伤势过重,没有医疗救治,很可能会死亡。这两种可能性都适用。
此事发生后,三位不同的旅行者(一位牧师,一位利未人,一位撒玛利亚人)分别路过并看到了这个半死不活的人。
耶稣说这些人是偶然来的。这表明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从耶路撒冷前往耶利哥,当他们来到那个人躺着的地方时,他们意外地看到他半死不活地躺在那里。祭司和利未人对他的反应大致相同。撒玛利亚人的反应不同。
祭司与利未人
首先,是正走在路上的牧师看到了他。
祭司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祭司通过管理人们向神献祭来履行这一职责,祭司分享神话语的智慧,从而带来生命和祝福。最重要的是,祭司是遵从神诫命的仆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服务和照顾有需要的人。在耶稣时代,祭司很可能是管理耶路撒冷圣殿的撒都该人。顺便说一句,这位祭司正朝着那个被强盗袭击的人所走的方向走,因为他走的那条路和那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路正好相同。
但当这位牧师看到半死不活的人躺在路上时,他并没有去帮助他。相反,他从路的另一边走过。无论牧师的心情如何,他都没有停下来提供急需的帮助,而是把半死不活的人独自留在那里。这位牧师在宗教机构中地位很高,就像耶稣在这个故事中向他讲述的宗教律师一样。
利未人是第二个来到那人遭袭之处的人,当时那人已半死不活地躺着。
利未人属于利未支派。当以色列人铸造金牛犊时,利未人是唯一站在摩西和上帝一边的支派(出埃及记 32:25-29)。因此,上帝让他们成为以色列中的祭司支派。以色列人第一次进入应许之地时,利未人并没有得到土地,而是被给予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利未人城市,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城镇里为人民服务(约书亚记 21:1-3)。在流放后时期,利未人的职责包括在圣殿里服务和传授上帝的话语(尼希米记 8:9-12)。在许多方面,利未人和祭司的角色非常相似,有时在经文中可以互换使用。与耶稣交谈的宗教律师很可能认同这个寓言中的利未人。
但当利未人看见那人在路边时,他也从路的另一边走过去了,就像祭司所做的一样。
耶稣没有详细说明为什么祭司和/或利未人没有采取人道行动帮助半死不活的人。耶稣只描述了他们做了什么。耶稣没有解释他们的理由,而是让宗教律师(和任何其他听众)用自己的理由来填补空白。
可能的理由包括:
上帝的律法说,接触尸体会使人从仪式上变得不洁净(《民数记》19:11-22)。需要指出的是,律法并没有规定接触死人是罪。它只是规定,接触死人后不久,人就不能在圣殿里侍奉,并规定了重新变得洁净的步骤。同样,利未记的律法规定,经血(利未记 15:19-28)和产血(利未记 12:1-5)会使人不洁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进入圣殿。所有这些律法的目的都是保持圣幕的圣洁和洁净。法利赛人可能在繁衍律法规则时添加了额外的规定,例如接触任何血液都会使人暂时不洁净。
如果祭司或利未人出于律法主义的动机,选择忽视这个半死不活的人,不在他绝望的时候帮助他,那么这就意味着他们更爱自己的仪式洁净,而不是同胞的生命。这也意味着他们优先考虑自己的规则,而不是上帝的规则。
无论祭司和利未人的理由是什么,他们都从路对面那个半死不活的人身边走过。他们没有走近他,无论他们能给这个绝望的人什么安慰(如果有的话),他们都是在一个安全而冷漠的距离里提供的。
关于祭司和利未人的最后一点观察是,他们似乎是独自旅行。他们似乎没有跟在商队里,也没有随从。周围没有其他人。没有其他人在看。没有人看到他们的同情行为或他们的忽视行为。冒着风险,牺牲他们的时间,仪式和努力去帮助半死不活的陌生人,显然没有任何好处。把他留在路上等死,显然没有任何后果。没有人看到他们的羞耻,他们似乎并不关心上帝的观点。他们选择不关心这个人,而是从路的另一边经过,这表明他们同情心是空洞的。
这些人在独自一人时所作的选择,揭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性格和状况。我们往往也是如此。在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人在看的情况下,我们所做的道德选择也揭示了我们内心的状况。但我们应该知道上帝一直在注视着我们。我们要为我们的秘密行为向他负责(路加福音 12:3)。他会根据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来奖励我们——无论是秘密的还是公开的,好的还是坏的——采取的行动或不采取的行动(马太福音 6:1-4, 10:32-33;哥林多前书 5:9-10)。
好撒玛利亚人
第三个遇见这个半死不活的人的人是撒玛利亚人。耶稣说他正在旅途中——这再次表明他不是来自犹太。这个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犹太路上的撒玛利亚人很可能被他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鄙视。(见上文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部分)。
耶稣说,当撒玛利亚人看到半死不活躺在路边的人时,他对他产生了怜悯之心。对于一个自以为是的宗教律师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对他来说,撒玛利亚人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无用叛徒。在他看来,撒玛利亚人是不值得爱的,没有美德。想象一个撒玛利亚人会对一个手无寸铁的犹太敌人产生怜悯之心是颠覆性的。然而,撒玛利亚人接下来所做的,即出于他的怜悯而采取行动,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关于爱的教导的一个美丽例子,
“你们听说过,‘你要爱你的邻居,恨你的敌人。’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敌人,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这样你们才能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儿子;因为他让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和不义的人。” (马太福音 5:43-45)
撒玛利亚人的观点与祭司和利未人的观点截然相反。祭司和利未人是同胞,却路过那里却没有伸出援手。撒玛利亚人看到这个无助的垂死男子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他的第一反应是对这个受苦的陌生人感到怜悯和同情,尽管这个陌生人是一个可能憎恨他的犹太人。
撒玛利亚人没有从路的另一边经过,而是来到他身边,为他包扎伤口。撒玛利亚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那个人面前。他没有犹豫,没有迟疑,而是立即采取行动,帮助他。
撒玛利亚人接下来做的是处理半死人的伤口。他包扎了伤口。他还往伤口上倒了油和酒。他往伤口上倒油和酒,说明伤口是深深的割伤和裂痕——半死人可能已经慢慢流血而死。撒玛利亚人往伤口上倒油和酒是为了清洁伤口,防止感染。
撒玛利亚人为这个半死不活的人处理了伤口,给了他至关重要的帮助,然后把他放在自己的牲口上,带进城里。牲口是一种驮畜。当时,犹地亚和撒玛利亚最常见的驮畜是驴子。如果把陌生人放在自己的牲口上,撒玛利亚人就必须自己走路,甚至可能还要背负一部分货物。
然后,当他们到达城镇时,撒玛利亚人把他带到一家客栈,照顾他。撒玛利亚人要花钱为他租一间房间。这名男子伤势严重,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康复。撒玛利亚人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但在离开之前,他为陌生人安排了康复所需的一切。
第二天,他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花费的,我回来必还你。’
撒玛利亚人预先付给旅店老板两第纳尔,并承诺如果有必要,他会付更多的钱。在耶稣的时代,两第纳尔相当于两天的工资。这是相当慷慨的行为。除了租房外,撒玛利亚人还要求旅店老板购买食物,油,绷带等物品——受伤的人康复所需的一切,撒玛利亚人承诺回来后会偿还旅店老板。
撒玛利亚人必须承诺支付更多,这表明他本人并不富裕;否则,他很可能有足够的资金一次性支付所有费用。撒玛利亚人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来为陌生人提供帮助,如果有必要,他仍然愿意花更多的钱。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撒玛利亚人爱这个陌生人如同爱自己一样。
耶稣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回答那个试探他的宗教律师的问题“谁是我的邻居?”(路加福音 10:25-29)。耶稣现在用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故事把一个可恨的敌人塑造成了英雄,他爱着一个可能与这位律师处境相似的邻居。此外,其他宗教人物,也许比律师地位高,却没有提供帮助。无论律师认同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答案都是一样的:爱邻居意味着帮助上帝安排在你路上的人。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路加福音 10:30-35 意思
福音书的记载中没有明显与这个寓言相似的地方。
在上一段经文中(路加福音 10:25-29 ),一位宗教律师试探耶稣,问他要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他的问题不是他死后要做什么才能上天堂,而是他要做什么才能完全参与弥赛亚王国,并从地球上的生活中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要了解更多关于接受永生的礼物和继承永生的奖赏之间的区别,请参阅“永生:接受礼物与继承奖赏”。
当耶稣问律法师律法是怎么说的时候,宗教律法师正确地回答了两条最大的诫命: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上帝(申命记 6:5);爱邻如己(利未记 19:18b)。耶稣肯定了他的回答,并告诉他要这样做才能获得永生。
但宗教律师想为自己不遵守上帝爱邻人的诫命辩解,所以他问耶稣:“谁是我的邻人?”由于经文说宗教律师想为自己辩解,所以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为律师创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相反,它的目的是为律师现有的行为辩解。
耶稣不是用一句话来回答宗教律师的问题,而是用一个故事——“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
这个寓言在耶稣的寓言中风格独特。它简单明了。从某些方面来看,“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更像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而不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它没有耶稣的一些寓言中常见的象征或人物,例如土地的寓言(马太福音 13:3-9)或麦子和稗子的寓言(马太福音 13:24-30),这些寓言需要解释(马太福音 13:18-23, 13:36-43)。
它也不像葡萄园的比喻(马太福音 20:1-16),婚宴(马太福音 22:2-14),伴娘(马太福音 25:1-13),才干(马太福音 25:14-30)或浪子(路加福音 15:11-32)那样需要解释的多层次。很可能正是“好撒玛利亚人比喻”的简单性使其如此强大和令人难忘。这个比喻似乎旨在说明一个主要观点:我们的“邻居”是直接挡在我们前面需要帮助的人。正如耶稣的典型做法一样,他包括了一些极端的情况,并将“邻居”视为敌人。重点似乎是,如果敌人是我们的邻居,那么没有人被排除在成为我们的邻居之外。
旅程
故事开始于一位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旅人。
耶路撒冷城是犹大的首都。它位于犹大中南部的岩石山丘上。海拔高度约为 2,550 英尺(780 米)。另一方面,耶利哥城位于耶路撒冷以东约 15 英里处的约旦河谷。海拔高度约为 825 英尺(250 米)。因此,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是下坡路,任何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旅行者实际上都要下降3,300 多英尺才能到达那里。顺便说一句,这就是为什么圣经经常使用“上耶路撒冷”或“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这样的语言。它指的是海拔高度,而不是南北地理方向。
耶稣没有明确说明这个人为何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他当时正前往北方的加利利地区。往返于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的犹太人喜欢绕远路,进入异教气息浓厚的德卡波利斯省和约旦河以东的佩雷阿。这条路线经过耶利哥城。犹太人尽可能避免走最直接的路线,即位于犹大和加利利之间的撒马利亚地区。这种习惯性的绕行至少会让他们每次旅行多花一天时间。可能是两天。也许更多。
(查看地图)
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
犹太人不辞辛苦绕这么远的路,是因为他们憎恨并鄙视撒马利亚人。
撒玛利亚人是北国和以色列支派的残余。最初,以色列人按照雅各十二个儿子的血统分为十二支派。他们在出埃及,征服和士师时代相对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十二支派在扫罗,大卫和所罗门王的领导下政治上统一,但北方十个支派对所罗门儿子罗波安统治下的严厉征税感到不满和反抗(列王纪上 12:14, 18)。这次分裂导致以色列分裂成两个国家: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
以色列北部王国遵循着他们自己的独立国王谱系,这些国王出于政治和文化权力的原因,在南部远离耶路撒冷圣殿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礼拜场所。不久,北部国王和王国开始崇拜异教神灵并庆祝邪恶的异教习俗。上帝派先知(如以利亚和以利沙)来谴责他们,但他们被忽视了。最终亚述人入侵并成功征服了北部王国。以色列王国不复存在。大多数以色列人被流放。少数剩下的以色列子民被同化并与周围的文化通婚。根据撒玛利亚妇女在井边与耶稣的讨论,一些撒玛利亚人似乎保留了他们犹太传统的片段——例如,她声称雅各是族长的父亲(约翰福音 4:12),并且她相信即将到来的弥赛亚(约翰福音 4:25)。
犹太人是南犹大王国的后裔(因此“犹太人”一词源于犹大)。后来他们被巴比伦征服并流放到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放,波斯征服巴比伦后,他们被允许返回应许之地。在尼希米和以斯拉的领导下,他们重建了圣殿和耶路撒冷城墙。他们重新信奉上帝的律法。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生活在以色列,先后受到波斯的外国统治,后来又受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和希腊人(亚历山大的后裔)的统治。在马加比家族的领导下,犹太人赢得了民族独立,直到庞培代表罗马帝国征服了他们。耶稣时代,犹大仍然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
犹太人视撒玛利亚人为不洁的混血以色列人。对犹太人而言,撒玛利亚人被视为卑鄙的叛徒,偶像崇拜者,充满无知和邪恶。撒玛利亚人代表了以色列后裔中最坏的。因为他们的祖先拒绝了上帝的律法,犹太人也拒绝了他们。
犹太人忽视了他们自己的叛逆历史,将撒玛利亚人视为摩西预言的不服从所导致的诅咒的活生生的例子(申命记 28:15-68)。犹太人认为,与撒玛利亚人接触或交往会给自己带来污秽。约翰福音中提到了这一点:“因为犹太人没有和撒玛利亚人来往”(约翰福音 4:9)。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认为最好绕道撒玛利亚,而不是穿过撒玛利亚城镇,在撒玛利亚人的餐桌上吃饭,在撒玛利亚人的屋顶下睡觉。
耶稣既不赞同也不支持他的犹太同胞对撒玛利亚人的看法。他拒绝接受他们的观点。仇恨不是他的国度的一部分——他的国度以爱为中心,正如第二大诫命所表明的那样。当耶稣从耶路撒冷前往加利利途中经过撒玛利亚时,他在井边与撒玛利亚妇女的互动表明了这一点(约翰福音 4:3-29)。耶稣逗留了好几天,在那里服侍和服务撒玛利亚人(4:39-43)。他的事工和这个寓言表明了耶稣是多么重视撒玛利亚人并爱他们。耶稣视撒玛利亚人为邻居,他爱他们如同爱自己,正如利未记 19:18 所要求的那样。
因此,当耶稣讲述“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时,他将故事的英雄塑造为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人将展示好邻居的形象。通过将受人鄙视的撒玛利亚人描绘为故事的英雄,耶稣是在告诉宗教律师“你的邻居包括撒玛利亚人,以及他们和你无论如何都会喜欢的人之间的所有人。”
袭击
耶稣继续讲这个故事。当那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时,他落入了强盗手中。耶路撒冷和耶利哥之间的道路非常危险,因为这条路蜿蜒穿过乡村的岩石山丘,有许多曲折的地方,即使是最谨慎的旅行者,劫匪也会趁机伏击。
落在强盗中间这个表达意味着强盗伏击了他。在袭击中他被他们制服了。强盗们剥光了他的衣服和财物。他们剥光他的衣服这一事实表明他可能穿着昂贵的衣服。也许在添加这个细节时,耶稣将宗教律师描绘成被伏击的人。宗教律师很富有,穿着华丽的衣服。
耶稣补充说,强盗们殴打了他。也许这个人反抗了,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失败了,或者强盗们殴打他是为了阻止他逃跑。显然,殴打非常残酷。强盗拿走了他们要的东西后就走了,留下那个人半死不活。半死这个词可能表示他昏迷不醒。也可能是他伤势过重,没有医疗救治,很可能会死亡。这两种可能性都适用。
此事发生后,三位不同的旅行者(一位牧师,一位利未人,一位撒玛利亚人)分别路过并看到了这个半死不活的人。
耶稣说这些人是偶然来的。这表明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从耶路撒冷前往耶利哥,当他们来到那个人躺着的地方时,他们意外地看到他半死不活地躺在那里。祭司和利未人对他的反应大致相同。撒玛利亚人的反应不同。
祭司与利未人
首先,是正走在路上的牧师看到了他。
祭司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祭司通过管理人们向神献祭来履行这一职责,祭司分享神话语的智慧,从而带来生命和祝福。最重要的是,祭司是遵从神诫命的仆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服务和照顾有需要的人。在耶稣时代,祭司很可能是管理耶路撒冷圣殿的撒都该人。顺便说一句,这位祭司正朝着那个被强盗袭击的人所走的方向走,因为他走的那条路和那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路正好相同。
但当这位牧师看到半死不活的人躺在路上时,他并没有去帮助他。相反,他从路的另一边走过。无论牧师的心情如何,他都没有停下来提供急需的帮助,而是把半死不活的人独自留在那里。这位牧师在宗教机构中地位很高,就像耶稣在这个故事中向他讲述的宗教律师一样。
利未人是第二个来到那人遭袭之处的人,当时那人已半死不活地躺着。
利未人属于利未支派。当以色列人铸造金牛犊时,利未人是唯一站在摩西和上帝一边的支派(出埃及记 32:25-29)。因此,上帝让他们成为以色列中的祭司支派。以色列人第一次进入应许之地时,利未人并没有得到土地,而是被给予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利未人城市,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城镇里为人民服务(约书亚记 21:1-3)。在流放后时期,利未人的职责包括在圣殿里服务和传授上帝的话语(尼希米记 8:9-12)。在许多方面,利未人和祭司的角色非常相似,有时在经文中可以互换使用。与耶稣交谈的宗教律师很可能认同这个寓言中的利未人。
但当利未人看见那人在路边时,他也从路的另一边走过去了,就像祭司所做的一样。
耶稣没有详细说明为什么祭司和/或利未人没有采取人道行动帮助半死不活的人。耶稣只描述了他们做了什么。耶稣没有解释他们的理由,而是让宗教律师(和任何其他听众)用自己的理由来填补空白。
可能的理由包括:
上帝的律法说,接触尸体会使人从仪式上变得不洁净(《民数记》19:11-22)。需要指出的是,律法并没有规定接触死人是罪。它只是规定,接触死人后不久,人就不能在圣殿里侍奉,并规定了重新变得洁净的步骤。同样,利未记的律法规定,经血(利未记 15:19-28)和产血(利未记 12:1-5)会使人不洁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进入圣殿。所有这些律法的目的都是保持圣幕的圣洁和洁净。法利赛人可能在繁衍律法规则时添加了额外的规定,例如接触任何血液都会使人暂时不洁净。
如果祭司或利未人出于律法主义的动机,选择忽视这个半死不活的人,不在他绝望的时候帮助他,那么这就意味着他们更爱自己的仪式洁净,而不是同胞的生命。这也意味着他们优先考虑自己的规则,而不是上帝的规则。
无论祭司和利未人的理由是什么,他们都从路对面那个半死不活的人身边走过。他们没有走近他,无论他们能给这个绝望的人什么安慰(如果有的话),他们都是在一个安全而冷漠的距离里提供的。
关于祭司和利未人的最后一点观察是,他们似乎是独自旅行。他们似乎没有跟在商队里,也没有随从。周围没有其他人。没有其他人在看。没有人看到他们的同情行为或他们的忽视行为。冒着风险,牺牲他们的时间,仪式和努力去帮助半死不活的陌生人,显然没有任何好处。把他留在路上等死,显然没有任何后果。没有人看到他们的羞耻,他们似乎并不关心上帝的观点。他们选择不关心这个人,而是从路的另一边经过,这表明他们同情心是空洞的。
这些人在独自一人时所作的选择,揭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性格和状况。我们往往也是如此。在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人在看的情况下,我们所做的道德选择也揭示了我们内心的状况。但我们应该知道上帝一直在注视着我们。我们要为我们的秘密行为向他负责(路加福音 12:3)。他会根据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来奖励我们——无论是秘密的还是公开的,好的还是坏的——采取的行动或不采取的行动(马太福音 6:1-4, 10:32-33;哥林多前书 5:9-10)。
好撒玛利亚人
第三个遇见这个半死不活的人的人是撒玛利亚人。耶稣说他正在旅途中——这再次表明他不是来自犹太。这个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犹太路上的撒玛利亚人很可能被他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鄙视。(见上文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部分)。
耶稣说,当撒玛利亚人看到半死不活躺在路边的人时,他对他产生了怜悯之心。对于一个自以为是的宗教律师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对他来说,撒玛利亚人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无用叛徒。在他看来,撒玛利亚人是不值得爱的,没有美德。想象一个撒玛利亚人会对一个手无寸铁的犹太敌人产生怜悯之心是颠覆性的。然而,撒玛利亚人接下来所做的,即出于他的怜悯而采取行动,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关于爱的教导的一个美丽例子,
“你们听说过,‘你要爱你的邻居,恨你的敌人。’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敌人,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这样你们才能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儿子;因为他让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和不义的人。”
(马太福音 5:43-45)
撒玛利亚人的观点与祭司和利未人的观点截然相反。祭司和利未人是同胞,却路过那里却没有伸出援手。撒玛利亚人看到这个无助的垂死男子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他的第一反应是对这个受苦的陌生人感到怜悯和同情,尽管这个陌生人是一个可能憎恨他的犹太人。
撒玛利亚人没有从路的另一边经过,而是来到他身边,为他包扎伤口。撒玛利亚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那个人面前。他没有犹豫,没有迟疑,而是立即采取行动,帮助他。
撒玛利亚人接下来做的是处理半死人的伤口。他包扎了伤口。他还往伤口上倒了油和酒。他往伤口上倒油和酒,说明伤口是深深的割伤和裂痕——半死人可能已经慢慢流血而死。撒玛利亚人往伤口上倒油和酒是为了清洁伤口,防止感染。
撒玛利亚人为这个半死不活的人处理了伤口,给了他至关重要的帮助,然后把他放在自己的牲口上,带进城里。牲口是一种驮畜。当时,犹地亚和撒玛利亚最常见的驮畜是驴子。如果把陌生人放在自己的牲口上,撒玛利亚人就必须自己走路,甚至可能还要背负一部分货物。
然后,当他们到达城镇时,撒玛利亚人把他带到一家客栈,照顾他。撒玛利亚人要花钱为他租一间房间。这名男子伤势严重,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康复。撒玛利亚人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但在离开之前,他为陌生人安排了康复所需的一切。
第二天,他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花费的,我回来必还你。’
撒玛利亚人预先付给旅店老板两第纳尔,并承诺如果有必要,他会付更多的钱。在耶稣的时代,两第纳尔相当于两天的工资。这是相当慷慨的行为。除了租房外,撒玛利亚人还要求旅店老板购买食物,油,绷带等物品——受伤的人康复所需的一切,撒玛利亚人承诺回来后会偿还旅店老板。
撒玛利亚人必须承诺支付更多,这表明他本人并不富裕;否则,他很可能有足够的资金一次性支付所有费用。撒玛利亚人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来为陌生人提供帮助,如果有必要,他仍然愿意花更多的钱。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撒玛利亚人爱这个陌生人如同爱自己一样。
耶稣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回答那个试探他的宗教律师的问题“谁是我的邻居?”(路加福音 10:25-29)。耶稣现在用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故事把一个可恨的敌人塑造成了英雄,他爱着一个可能与这位律师处境相似的邻居。此外,其他宗教人物,也许比律师地位高,却没有提供帮助。无论律师认同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答案都是一样的:爱邻居意味着帮助上帝安排在你路上的人。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