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22:1-14 含义

耶稣讲了一个有关王子娶亲筵席的比喻。但是,当请柬发出,通知受邀人婚筵开始时,他们却拒绝前往。他们当中还有些人将信差杀死。随后,王差遣了一支军队,将他们的城邑烧毁,并邀请任何人前来。在婚筵上,王的一位朋友没有穿礼服,就被赶出了筵席。

耶稣在路加福音14:15-26讲述了马太福音22:1-14这一比喻的另一版本。

祭司长和长老们先前在圣殿与耶稣对峙,他规避了他们的陷阱,并用比喻责备他们(马太福音21:23-44)。他们明白,他是针对他们说的,就想要抓他,却出于害怕开始相信耶稣为弥赛亚之百姓的反应,而不敢抓捕他。

马太报告,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1节)。“”指向了他已经说过的比喻,具体指的是“两个儿子的比喻”(马太福音21:28-30)和“园户的比喻”(马太福音21:33-41)。接下来的比喻是紧随耶稣在前一章结尾时有关房角石的责备,还是他只是在责备和他逾越节庆祝之间的某个时间点所,这一点不是很显然。

马太说复数比喻的事实表明,耶稣可能在这个时候已经分享了额外的比喻,是马太并未为我们记载的。这是耶稣此时所教导的,唯一一个被马太记载在此的比喻。其他福音书作者:马可,路加和约翰并未记载耶稣此刻所说的这一比喻或任何额外比喻。但是,路加支持马太所说的内容,报告说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路加福音19:47)。

有趣的是,路加在路加福音14:16-26也记载了该比喻的一个相似版本,但他将它的讲述放在了耶稣去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这就说明,耶稣曾向不同的听众多次讲述过这一比喻(可能也有其它比喻)。每一次讲述的细节可能也会因听众或场合不同而有所不同。

就像他以前的许多比喻一样(马太福音13:3-11;;;;;;;;;; 13:24-3013:31-3213:3313:4413:45-4613:47-5018:23-2420:1-1621:28-3021:33-41),这一个也是有关天国的。

这一部分的解经注释会试图按照以下大纲来解释娶亲筵席的比喻:

比喻的故事

比喻的重点和主要应用

比喻的主要事件——娶亲筵席

比喻中的具体象征和事件,它们的含义和应用

比喻的故事

耶稣天国比作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2节)。王室娶亲是社区的大事,庆祝他们的筵席整个统治期间最盛大的宴会之一。也就是说,没有一笔开销是可以节省的。中的每一位有名望之人都会受邀赴王子的筵席(2节)。

在这个比喻中,先前已经请了他的朋友,收到了他们的应邀意愿,并做了相应的准备。在古代,就这类事件发出双重邀请是常见的。第一次邀请决定谁会来,这样主人就可以计划需要多少食物,尤其是肉类,并计算其它花销。第二次邀请的发出是提醒那些先前同意要来之人。它是在牛和肥畜已经宰了之后,打发仆人发出,提醒受邀之人当晚的盛大筵席。这正是耶稣比喻的开场故事——在娶亲筵席的早晨。

王就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3节)。但是,当提醒发出后,那些已经受邀被召的人却不肯来(3节)。这是奇怪且具侮辱性的行为。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4节)。耐心地尝试劝导众人清醒,并恳请他们前来庆祝,享受他为他们预备好的,他们有生之年最好的餐食。

那些人不理就走了(5节),貌似根本没有注意到有任何值得留意的事情发生。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做买卖去(5节);其余的拿住仆人,残忍地凌辱他们,然后把他们杀了(6节)。王召请参加他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筵席的朋友,对这位慷慨之的盛大庆典表现出冒犯性地无视和残忍地敌对。

听到这事后,就大怒,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7节)。不会让这些人的邪恶阻止他儿子娶亲,或取消庆祝的筵席

于是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8-9节)。只因有些人不来,并不表示就没有了宴会派对。命令仆人任何愿意前来与他一同庆祝的人。仆人受命去到大路上召集邀请的事实表明,他们甚至集邀请了外国人——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9节)。

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见的,都召聚了来(10节)。“凡遇见的”一词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个体都会来赴席。他们遇见的人有(10节)。“不论善恶”一词表明,受邀和前来的宾客类型形形色色。前来的人有,也就是人们在这类活动中所期待的典型类型——有良好名誉,大量财富,良好社会礼仪,等。但这些受前来的人也有非人们期待的典型类型——贫穷之人,无名之人,流浪之人,陌生之人,等。很快筵席上就坐满了客(10节)。

这事之后,庆祝王子的宴席终于开始了。王进来大厅,观看宾客(11节)。他可能是在问候每位宾客,感谢他们接受邀请来庆祝这一盛大场合。当他这样做时,就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11节)。这人进来参加娶亲筵席,却对这一场合和其盛大场面毫无准备。婚礼,以前与现在一样,都是特殊的场合,出席者都应当穿戴适合该场合的衣着,况且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娶亲活动。

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12节)。的用词,朋友,表明认识这个,他是的一个朋友。这位朋友应该穿着得体,身着礼服前来赴宴,但他没有。问他时,那人无言可答(12节)。他的反应表明,知道自己这样衣着不得体地前来是不对的,也因忽视自己的外貌而尴尬。

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13节)。命令仆人抓捕他的朋友,将其押出宴会。译为的希腊文词汇是“ekballo”。它被用在许多层面,包括耶稣赶鬼之时(马太福音8:31;路加福音11:14),但该词并不一定是暴力性的,也用于“引导”或“打发”。雅各在提及妓女喇合“放[耶利哥的探子]从别的路出去”(“ekballo”),拯救他们的性命时,用的就是这个词(雅各书2:25)。马可写到,耶稣医治麻风病人之后,就“打发他走” ”(“ekballo”,马可福音1:42)。然而,指示仆人捆起他的(该朋友的)手脚来(13节),表明赶逐是相当坚持的。所描绘的画面似乎是要强调朋友没有得体地面见他而有的不满。

古代中东的娶亲筵席通常是在夜间,天气凉爽之时举行。因为天黑,庆典有灯光照亮,越接近宴席中心的主席位置,灯光越好。外边的黑暗一词指的是完全在宴会之外,没有灯光的区域。宴会之外是黑暗的。该词最好被理解为“完全处于[娶亲大厅]外面的黑暗”。外边表明了完全被排除在庆祝之外。

耶稣说,在外边的黑暗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13节)。这表明,那里是在宴会灯光之外,描述的是从外往里看的角度。哀哭显明,它是一个伤心之地,是一个悲伤和懊悔之地。人在外面的黑暗里为自己无法享受宴会而难过。他们充满懊悔,后悔没有接受邀请或没有为王子娶亲筵席预备自己。切齿显明,它是一个痛苦愤怒的地方(使徒行传7:54)。人们可能因自己没有留心为娶亲的筵席做好准备而生气。

比喻的重点和主要应用

耶稣以一句话结束了这个比喻: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14节)。

这句话是耶稣在这个比喻中的重点。他的重点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受邀参加娶亲的筵席,但只有那些穿着礼服的人才能被选上参与其中,与一同庆祝。”

比喻的主要应用是劝诫那些已经接受邀请的人,要遵循他们的接受,穿着得体地参加娶亲的筵席

这是有关天国的比喻,与神和以色列所立的约有关。

它始于旧约,由前三次邀请所代表(继续阅读比喻中的具体象征和事件,它们的含义和应用部分),但它以新型的盟约结束,由第四个邀请所代表。

旧约

以色列被神拣选,因为祂爱他们(申命记4:37; 7:7-8);他们是蒙恩蒙拣选成为祂的子民。正如神呼召亚伯兰从吾珥前往迦南之时所做的那样,祂也在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应许之地时,与以色列立了约(出埃及记19:3-6;申命记29:9-16)。以色列同意接受神的提议,进入与祂的盟约(出埃及记19:8;申命记26:17)。这约,被熟知为“旧约”,清楚地说明什么选择会带来祝福,什么选择会带来咒诅(申命记30:15-20)。如果他们同意遵循神的方式,爱邻舍如己的话,就得着相爱群体所带来的自然祝福,也带来属灵祝福(申命记30:16)。如果他们选择遵循外邦人剥削的方式,就获得剥削群体所带来的对立自然结果,神最终也会赶逐他们离开应许之地(利未记18:26-30;申命记28:63; 30:17-18)。

将那些接受邀请(进入盟约),却不参宴会(履行承诺)之人视为以色列的代表,似乎是符合该比喻的。以色列承诺要顺服神的约,就是那因顺服带来极大祝福的盟约,但他们却并未照做(出埃及记19:8)。他们对祂儿子的拒绝,就是拒绝受差遣满足他们自己之要求的第二个摩西,是对神盟约应许的最终拒绝:

“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正如你在何烈山大会的日子求耶和华-你神一切的话,说:‘求你不再叫我听见耶和华-我神的声音,也不再叫我看见这大火,免得我死亡。’”
(申命记18:15-16)

这是该比喻的预言层面,因为摩西所说的这位先知现在就站在代表以色列的领袖当中,而他们正在拒绝他。这样做,他们就是在拒绝神的约。最终,他们会将他杀死。然后,神会遵循祂的盟约应许,将他们赶出那地。拒绝这位先知会有糟糕的后果(使徒行传3:22-23)。该驱逐的一部分包括首府耶路撒冷焚烧和毁灭。这些后果的实现是在主后70年罗马毁灭耶路撒冷之时,大约是耶稣讲这一比喻的四十年之后。

以色列和其领袖接受邀请,进入了神的约(出埃及记19:8)。这样,他们就成了神的百姓。神从不拒绝祂的百姓,因为祂的恩赐是不可更改的(罗马书11:29)。神已经命定,以色列全家将要得救(罗马书11:26)。因着神的信实,以色列将永远被神接纳为祂的百姓。

但是,以色列对弥赛亚的拒绝和杀害引发了神所应许的严重后果(使徒行传3:22-23),正如比喻中最初的受邀者一样,他们决定不来赴席,随后杀了的使者。以色列为自己选择了这一后果。因此,以色列并没有接受奖赏的部分——神为以色列所应许的祝福层面,即定居在自己的国土之上。

新约

神秘的是,以色列的拒绝为新的一群人开启了蒙福之门,允许外邦人也能够被嫁接进来,成为神的约民(罗马书11:11-26)。虽然这比喻是讲给以色列的,也主要关乎犹太人,但它也预言了外邦人如何受邀加入神国度的宴席,而有些以色列人将会错失这一祝福。在比喻当中,耶稣用来描述错失祝福这一情况的词是外边的黑暗

耶稣遇到有极大信心的罗马百夫长时,也使用了相同的描述“外边的黑暗”(马太福音8:5-13)。在那次的相遇中,外边的黑暗指的是“本子民”会被丢到度宴席之外,不得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同坐贵宾席。在马太福音8章,“本国子民”指的是以色列信徒。(耶稣在麦子和稗子比喻的解释中以相似的方式使用了“本国子民”——“天国之子”马太福音13:38, 译者注:原文本国的子民天国之子是同一个词组,直译为“国度之子”)。

耶稣将这些本应接受极大尊荣却缺乏尊荣的“国度之子”与那些“从东到西”因信心而领受这极大尊荣的外邦人进行了对比(马太福音8:11-12)。忠心的外邦人(就像罗马百夫长)会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起坐在尊荣的席位之上,而“国度之子”却会被赶到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会有“哀哭(悲伤)切齿(13节,生气,可能是因自己而生气)”(马太福音8:11-12)。耶稣的重点是强调度的最大赏赐会归到任何操练极大信心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非犹太人),像亚伯拉罕一样。耶稣娶亲筵席的比喻中似乎重复了这一重点。

该比喻中第二组人似乎是由那些接受邀请加入新约的人所代表,耶稣很快就会在最后的晚餐开启这新约(马太福音26:28)。这新约是比喻中在第9节发出和第10节执行的最后邀请。

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见的,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筵席上就坐满了客 (9-10节)。

这新约指的是新约的信徒,不像在西奈山那样写在石头上,而是写在心上,正如神所应许的(耶利米书31:31)。当我们相信耶稣为神的儿子和我们的弥赛亚时,这内住的圣灵就在我们心上印记了这约(以弗所书1:13)。

与旧约不同,进入新约的方式不是通过加入属地的以色列国度,而是简单地接受邀请。以色列在西奈山接受了邀请,进入了与神的盟约关系(出埃及记19:8)。每一位新约信徒都可以接受耶稣,简单地通过足够的信心仰望,盼望从罪中得医治即可(约翰福音3:14-15)。

耶稣说“被召的人多”,指的是向所有人发出的邀请,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能接受永生的免费恩赐(加拉太书3:28)。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通过相信神来接受祂永生邀请的机会。这永生恩赐的邀请是基于纯粹的恩典(以弗所书2:8-9),是通过简单地相信耶稣即可获得。基督向尼哥底母解释说,这只需要足够的信心仰望耶稣,盼望从罪的毒害中得着医治(约翰福音3:14-16)。

要接受这一邀请,所有人必须做的,实际上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除了通过耶稣,没有其它方式可以接受永生恩赐的邀请(约翰福音14:6;使徒行传4:12)。被召的人多,这一表述表明,永生的恩赐/邀请如何向所有人开放。凡凭信接受新约邀请的人都能参加宴席,但只有那些忠心爱神爱他人的人才能接受与王同进餐同庆祝的尊荣。

耶稣所说选上的人少,指的是永生的奖赏或赏赐层面。正如肉体的出生是一份无法失去的恩赐一样,属灵的出生也是如此;获得永生是一份恩赐。然而,正如肉体的生命一样,生命中丰富的经历取决于所做的选择。

在以色列和神之间的旧约中,不顺服的不利后果包括失去以色列的居住之地。这可能就是比喻中忽略邀请的不利后果被描绘成焚烧邑的原因。

新约时代不顺服之信徒的不利后果包括失去赏赐。这依然是失去所有或部分的赏赐或祝福,依然有属地和属天的表显。但是,与旧约不同的是,它与以色列的实质土地无关。

不是所有相信耶稣和进入他家庭的信徒都会选择主动地信靠和跟随耶稣,顺从他的诫命。结果,他们就会像出现在宴席上却没有得体衣着的朋友一样。就在他度承受所分配给他之地位的人而言:是数。耶稣所爱的,富有的少年官(马太福音10:21),选择不追求在天国里完美的永生产业,虽然耶稣“爱他”,且可能会相应地赏赐他(马太福音19:16-24;马可福音10:21)。使徒约翰表明,信徒拥有为他们存留的赏赐,但他们可能会因不忠心顺服耶稣的命令而失去其中的一部分(约翰二书1:8)。

即使在那些接受邀请/属灵恩赐的人当中,也可能只有选上的少能领受完整的赏赐。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马太福音7:14)

随从大路,进入引向灭亡之宽门的信徒(马太福音7:13),在将来的审判中,将会承受三种痛苦的损失:

  1. 严厉的谴责(马太福音10:33; 24:45-51)
  2. 被排除在弥赛亚筵席和娶亲筵席所代表的赏赐之外(马太福音8:12;; 22:1-1425:1-13)
  3. 度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永生基业(马太福音7:21-23;; 19:16-2425:14-30)

然而,每一位没有信心的信徒都“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哥林多前书3:15)。

但对于“遵行天父旨意”的信徒(马太福音7:21),“在人面前认[他]的”信徒(路加福音12:8),“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他]”的信徒(路加福音9:23),“和他一同受苦”的信徒(罗马书8:17下),“[与他一同]忍耐”的信徒(提摩太后书2:12),在他里面“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的信徒(希伯来书10:23)——这些信徒将承受完整的赏赐,在祂里完整的基业,并在祂儿子娶亲筵席上与宇宙的一起进餐。

永生赏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得以与王一同参加娶亲的筵席。我们象征性地穿着得体,穿上礼服,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信靠和跟从他。我们这样做是通过依靠祂恩典的力量,相信祂的智慧和旨意,而非我们自己的(帖撒罗尼迦前书4:3)。这就是凭着信心行事为人,而非凭着眼见(哥林多后书5:7)。

参加娶亲的筵席可能代表因忠心所得之最大赏赐的一部分,就是与基督一同作王(启示录3:21;罗马书8:17下)。教会作为基督新妇的奥秘可能也是与基督一同作王的一部分,带有和王后之间所有的喜乐和亲密(马太福音25:21, 23;以弗所书5:32)。

如果你还未接受永生的邀请,你所要做的就是相信耶稣。如果你这样做,就是神永远的儿女(约翰福音1:12; 3:14-16),是祂永远的朋友。没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一事实(约翰福音10:28-29;罗马书8:31, 38-39)。基督鼓励你接受他的邀请。

如果你已经接受了他的邀请,你就从罪的刑罚中永远得救,是神家中的孩子。作为孩子,你永远不会被拒绝。你命定会与祂一起住在堂。

但你也有很大的责任。神只会将基业的赏赐赐给那些配得的人。因此,不要将你与耶稣在他度一同作王的基业或你在娶亲筵席中的位置当作理所当然的(提摩太后书2:11-13;彼得后书1:10-11)。在创立世界之前,耶稣设计并命定了我们来完成在他度里的伟大工作(以弗所书2:10),但我们必须愿意顺服基督地服事,才能配得这一度责任。当我们藉着他的恩典,通过我们在基督里的顺服信心,跟从他,并采取耶稣所采取的同样的顺服心态(腓立比书2:5-10, 12-13)时,就变得配得。

选上的人少,这一表述表明,许信徒可能并不顺从耶稣,不会得着他们的基业赏赐和其它的奖赏祝福,包括在娶亲筵席上的尊位。

耶稣比喻的主要劝诫是信守盟约,好叫你们将来承受极大的赏赐,在娶亲的筵席上拥有尊位。

比喻的主要事件——娶亲筵席

这一比喻的主要事件是娶亲筵席上的宴席。

在整本旧约,筵席的意象是用作神祝福的一个比喻(诗篇23:5;雅歌2:4;以赛亚书25:6)。神为以色列人指定了要来庆祝和遵守的特定圣日和节庆。这样做有许多益处,其中一部分就是让他们预尝所盼望的将来的祝福,如果他们忠心的话。像除酵节(利未记23:6),五旬节(申命记16:10),住棚节(申命记16:13),这样的节日有时要庆祝数日。

以赛亚书25:6-12预言万军之耶和华将要预备一个筵席,与万民一同庆祝。这段经文充满着弥赛亚的盼望和色彩。像以赛亚书25章一样的经文,它们预言末世的筵席,那时耶和华要与祂的百姓一同庆祝。解释这些旧约圣经经文的拉比传统和伪经文献表明有两个不同的末世筵席

第一个是弥赛亚筵席,将在弥赛亚在地统治期间发生;第二个筵席将在上或新地发生。第一个筵席被认为是庆祝弥赛亚对以色列的统一(以西结书37:21-22)和向仇敌的得胜(以西结书39:18-20)。第二个筵席被认为是庆祝神与百姓的亲密(诗篇45篇;雅歌2:4)。

两筵席的概念,一个地上一个天上,是耶稣时期的普遍认知。最后的晚餐是一场弥赛亚筵席。若耶稣在第一次降临期间被接受为王的话,这次筵席就很可能会太过盛大,以至无法在马可楼上举行。基督自己似乎也提及了两个筵席的概念,他在最后的晚餐告诉门徒,“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路加福音22:16),“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路加福音22:18)。事实上,圣餐只是一个象征,预示要来的弥赛亚筵席。

如果末世有两个(或更多个)宴席,那比喻中所代表的是哪个筵席就不是完全明确,但更可能对应的似乎是第二个,天上/新地的宴席,因为这一场合是王子娶亲筵席(2节)。这天上/新地筵席在启示录也被描绘为“羔羊的婚筵”:

“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天使吩咐我说:‘你要写上: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对我说:‘这是神真实的话。’”
(启示录19:7-9)

再次强调,在这个娶亲筵席的比喻中,耶稣向门徒的重点是,虽然许的人被召,接受了赴筵的邀请,但他们不应该将在天国宴席上被尊荣看为是理所当然,因为只有那些穿着礼服的人才被允许留下来。使徒保罗说,接受“基业赏赐”的方式是“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歌罗西书3:23)。在为耶稣而活的日常生活中忠心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人的认可,但会为我们赢取基业的赏赐。这些有关婚礼和尊贵宴席的比喻似乎是要表述,尊荣将赐给那些忠心生活的人,羞耻将归于那些不忠心生活的人。使徒保罗说,“永生”的赏赐是在审判之日赐给“凡恒心行善,寻求[从神而来的]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罗马书2:7)。

无论娶亲的筵席是实质的末世事件,还是神祝福和认可的比喻性象征;无论只有一次末世宴席,两次宴席,还是多次宴席,加冕典礼和筵席,要求他们参加的圣经要求都是一致的。这要求就是信靠神,悔改,并忠心地跟从祂,顺服祂的诫命和彼此相爱(以赛亚书25:9;; 55:1-765:13-17;马太福音8:10-12; 25:1-13;路加福音13:23-30; 14:15-24;提摩太后书2:11-13;启示录3:19-20; 19:8)。

比喻中的具体象征和事件,它们的含义和应用

耶稣这个娶亲筵席的比喻至少有十二个重要的人物和象征。这些人物和象征是:

  1. 他的儿子
  2. 王的仆人
  3. 娶亲的筵席
  4. 四次邀请
  5. 拒绝邀请的人
  6. 王烧毁他们的城
  7. 接受邀请的人
  8. 礼服
  9. 观看宾客
  10. 穿着得体的人
  11. 穿着不得体的朋友
  12. 最后,外边的黑暗

象征#1:王和他的儿子

代表神,儿子代表神的儿子,耶稣(马太福音16:16-17)

象征#2:王的仆人

在比喻中,王的仆人代表神的先知和使者,从旧约时代一直到施洗约翰。当先知告诉以色列人神的信息,警告他们要悔改跟随祂时,他们经常不理会。有时,他们被打被(马太福音21:32; 23:34-35)。这类似于王召来赴席的那些人,在王的仆人与他们分享邀请时,对待他们的方式。

象征#3:娶亲的筵席

正如以上的细节所示,娶亲的筵席代表神对今生忠心生活的认可和祝福。娶亲的筵席可能代表一场实质的末世宴席(以赛亚书25:6-12;启示录19:7-9)。或者,它是神比喻性的认可和祝福,将在祂的度里得以彰显。

象征#4:四次邀请

这个比喻中所暗示和提及的四次邀请都是针对娶亲的筵席。第一次邀请是暗指的。最后三次邀请是在该比喻中明确提及的。我们从第三节获知有一个原始邀请并未提及,因为王是请那些已经被召的人来赴席(3节)。(想必这些人已经表明他们会来参加娶亲礼。)

第一次邀请代表神在旧约中通过摩西向以色列发出跟从祂的最初呼召。在耶稣比喻中推测的第一次邀请是在故事开始前就已经假设好的。它代表在出埃及记和申命记具体描述的旧约盟约。

这一邀请是在西奈山赐下(出埃及记19:5-6),在以色旷野漂流的尾声重申(申命记26:16-17)。通过旧约,神请以色列人通过遵循他们所同意的盟约法令,与祂一起庆祝丰盛的人生。摩西呼以色列放弃其他民族引向死亡的方式(申命记28:15-68),在圣洁和爱人中跟从神,引向祝福和生命(申命记28:1-14; 30:15-20)。耶稣用爱神和爱人如己的命令总结了旧约的法令。

以色列同意遵循神的方式,进入与祂的旧约(出埃及记19:8;申命记26:17)。然而,他们并未遵守。以色列不忠,陷入了异教和偶像的方式,自我寻求和剥削。正如在旧约中所具体陈述的那样,他们因自己的选择而被驱逐离开家园(历代志上9:1)。

第二次和第三次娶亲筵席的邀请(分别是3节和4节)由旧约经文和施洗约翰的信息所代表。它们是神藉着先知所说的重复提议和警告,即顺服祂的诫命,遵守旧约。施洗约翰的信息是成全旧约的弥赛亚即将要来。事实上,第三次邀请的迫切度: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4节),是施洗约翰信息中所能感知的迫切度:“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和“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马太福音3:10)。

第四次娶亲筵席的邀请(9-10节)代表新约,是神的救赎计划向所有凭信接受这份礼物之人的延伸。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包括外邦人和社会边缘人物。福音的好消息很快就会传给所有人(罗马书1:16-17)。新约写在相信之人的心上(耶利米书31:31;以弗所书1:13)。

耶稣在谈及这个慷慨的筵席邀请时,所想的可能是以赛亚书55章。整个的七节经文都值得一读,但这里是其中的亮点。1-3节呼召所有人通过与神立约来获取极大的祝福,正如这些经文节选所示:

“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
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
你们都来,买了吃;
不用银钱,不用价值,
也来买酒和奶。
你们当就近我来;
侧耳而听,就必得活。
我必与你们立永约,
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
(以赛亚书55:1, 3)

随后,在第5节神具体指出,祂将呼召其他民族进入与祂的盟约,通过以色列的见证,藉着基督和他的门徒而来:

“我已立他作万民的见证,
为万民的君王和司令。
我素不认识的国民,你也必召来;
素不认识你的国民也必向你奔跑。”
(以赛亚书55:4-5上)

以赛亚书中这段经文的最终应用是接受神的怜悯:

“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
相近的时候求告他。
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
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
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
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
(以赛亚书55:6-7)

象征#5:拒绝传召他们赴席之邀请的人

拒绝王娶亲筵席之邀请的人代表不顺从的以色列,他们正在违背与神的盟约,不听从神所差派的先知和他们所要求的那一位(申命记18:15-16)。显然,在这个比喻中有两组人忽略不履行他们已经接受的邀请。第一,是那些不理[王的邀请]就走了的人,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做买卖去(5节)。这一组人太过专注这世上的事,无论它们有多么微不足道,也不理会度的荣耀,不论它有多么盛大。他们冷落神的永生邀请和祂赏赐的祝福。

第二组人完全与神为敌,对祂的永恒邀请和赏赐祝福嗤之以鼻。这些人是拿住仆人,把他们杀了的人(6节)。希律王已经将施洗约翰处死(马太福音14:1-12)。当耶稣在讲这一比喻时,祭司和法利赛人已经在密谋要将耶稣处死(马太福音21:45;马可福音11:18)。他们就像耶稣葡萄园比喻中的恶园户,死了家主的仆人和儿子(马太福音21:33-41)。这一组人可能代表的是以色列的领袖和耶稣时代反对弥赛亚的犹太人(使徒行传2:40)。这些领袖要把耶稣,第二个摩西和神所应许的弥赛亚,钉在十字架上,而他们将因拒绝他彻底被(使徒行传3:22-23)。

有人认为这些敌对人群代表的是非信徒。虽然这是有可能的,但也是不太可能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敌对的凶手和其命运的某些层面和描述与非信徒的态度和其火湖的命运非常相似(创世记19:24;马太福音25:41;启示录20:10, 15),但这组人不太可能明确代表非信徒,原因至少有四。

  • 第一,这个比喻是有关参加娶亲筵席的。参加娶亲筵席不是作为神家成员的必然福利。正如整个解经注释所提及的,它是忠心的赏赐。
  • 第二,比喻从未关注或描述过任何没有接受第一份邀请的人。该比喻自动假设,向其发出第二和第三份邀请的所有人先前都已经接受了第一份邀请。由于他们已经接受了第一份邀请(旧约),得着弥赛亚的应许,他们就已经被允准进入神的盟约之家。神的恩赐和呼召是不可更改的:

“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马书11:28-29)

  • 第三,结合以上几点,这一比喻主要关乎以色列。耶稣在圣殿向犹太权威讲论。他向他们讲说,不是为让他们相信他得永生,而是为让以色列认出耶稣是他们的弥赛亚并且接纳他,好使他们不至错失度祝福。
  • 第四,神并不会不管教祂不顺从的儿女(希伯来书12:5-11)。如果我们作为信徒在今生没有信心,选择与敌对神的世界权力为伍——我们仍然会因怜悯脱离永死(哥林多前书3:15;提摩太后书2:11)——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逃脱严厉的,毁灭性的责备,那将是极其痛苦的(马太福音10:35;;; 24:50-5125:1225:26-30;马可福音9:42-48;提摩太后书2:12;希伯来书10:26-31; 12:25-29)。的愤怒似乎不会比这些可能会临到不忠信徒身上的可怕损失更为严重了。仅仅因为这可怕的后果涉及火就假设它不会发生在信徒身上,这是不明智的。经文明确指出,神的审判之火会适用于信徒身上(哥林多前书3:11-17)。然而,在这场愤怒的爆发当中或之后,耶稣会亲自抹去所有信徒流下的每一滴眼泪(启示录21:4)。

鉴于这些关键因素,将这一敌对人群解释为非信徒的代表的确不合适,因为这不是该比喻所关注的。尽管有相似之处,但审判对信徒有着完全不同的应用,因为审判是要炼净他们,塑造他们成为基督的样式,而非信徒是要被毁灭(哥林多前书3:11-17;罗马书8:29;希伯来书10:27)。

象征#6:王用火烧毁他们的城

烧毁他们城的这一事件可能代表即将应验的预言,是关乎耶路撒冷将来的毁灭。罗马在主后70年烧毁耶路撒冷,作为对犹太人起义的惩罚。他们的城一词将“他们的”包括在内,就在这个即将发生的毁灭应用中推断出一个残酷的含义。它责备耶路撒冷并不属于神,而属于那自称代表神的邪恶祭司。耶路撒冷他们的城,不是理应当属于神的城。以色列对所应许的弥赛亚和像摩西一样的先知耶稣的拒绝,显然引发了有关以色列不顺服的盟约条款(使徒行传3:22-23),包括被掳离开家园(申命记29:28; 30:3).

象征#7:接受邀请参加宴席的人

这组人可能代表新约时代耶稣的信徒,特别代表的是外邦信徒,他们在大路岔路口出行时听到这一消息。耶稣说,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10节)。不论善恶一词表明,受邀前来的宾客形形色色。有些宾客是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宗教机构认为是社会不可接受的成员,其中包括外邦人,穷人,不洁净的人,低道德标准的人,比如税吏和妓女。在路加所记载这一比喻的版本中,主人说要邀请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路加福音14:21)。

虽然比喻只提到第二和第三次邀请中不肯来的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原始受邀组没有人来。显然在旧约确实有一些相信神的人(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约书亚,喇合,底波拉,波阿斯,路得,基甸,拿单,大卫,希西家,约西亚,以斯拉,但以理,尼希米,以斯帖,末底改,只是少数几例。)

象征#8:礼服

礼服代表信徒奉耶稣之名和能力而行的好行为。使徒约翰在末世异象“羔羊的婚筵”中写到了 “礼服”,可能就是娶亲筵席比喻中所描述的。

“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
(启示录19:8)

留意,在比喻和约翰的异象中,穿着得体都是参加者的责任。当质疑他的衣时,王的朋友没有回应说,“请给我一件礼服。”

同样,保罗劝诫和提醒读者要“穿戴基督”(罗马书13:14;加拉太书3:27)。他告诉歌罗西的信徒“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在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歌罗西书3:12, 14)。

耶稣向撒狄教会信徒的信息呼应了信徒当穿着得体的责任。

“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
(启示录3:4)

在比喻中,礼服不是接受邀请,相信耶稣,进入新约的要求,却是参加筵席的一个要求,这筵席是尊荣和赏赐的画面。这就明确表明,礼服不代表耶稣在每一位信徒基于简单相信他,重生进入永生时所赐予他们的公义遮盖(创世记3:21;以赛亚书61:10;撒加利亚书3:4)。在接受公义的衣裳上,除了相信他,我们什么也没有做。但是,在该比喻中的礼服是每位信徒的责任,通过凭信所做的好行为而穿。礼服代表信徒在顺服的信心和依靠神的力量上所做的义行,这些行为是在接受永生恩赐之后所行的。

礼服是筵席上,信徒今生对耶稣忠心(可能难以看到)的一个辉煌荣耀,高度可见的象征。

象征#9:王观看宾客

王进来观看宾客(11节)是比喻中的一个时刻,可能代表基督对每位信徒将来和最终的审判。每一位宾客都是本乎恩因着信接受耶稣邀请接受永生的信徒。对信徒的这一审判有时被称为“Bema”或“基督台前的审判”。在这一审判期间,耶稣会亲自仔细地评估每位信徒的行为。信徒会因好行为而获取永远的赏赐,也因无价值的行为而遭受损失。

马太福音10:32-33和16:27,耶稣警告过门徒这一天的信徒审判,也在才干的比喻中描述过(马太福音25:14-30)。保罗在哥林多前书3:11-15哥林多后书5:10解释了Bema。这些只是就这个在经文中多次出现之话题的少数几例。

象征#10:穿着得体的人

比喻中穿着得体的人代表过讨神喜悦之生活的信徒。他们穿着细软光明洁白的麻衣,就是他们的义行(启示录19:8)。

出席娶亲筵席的所有宾客都是接受耶稣邀请,本乎恩因着信接受永生的信徒,但不是所有的宾客都穿着一致。有些做了准备,穿着礼服,穿着得体适合场合。有些则没有。在比喻中,礼服(敬虔的行为)不是接受邀请的要求,却是参加娶亲筵席的一个要求。

那些穿着礼服的信徒已经信靠神且遵循祂爱神爱人的诫命,他们已经用生命承认基督(马太福音10:32),并未否认他(马太福音10:33;提摩太后书2:12)。他们已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耶稣,为他的缘故舍命(“psuche”,马太福音10:38-39)。他们已经穿戴基督,他的怜悯,忍耐和爱心(罗马书13:14;歌罗西书3:12-14)。现在,在审判之日,他们的行为经得起火,且在享受自己的赏赐(哥林多前书3:13-14),其中一部分显然是在娶亲的筵席上进行。

这些是新约时代赢取生命奖赏的信徒。他们获得了巨大的赏赐,进入了主人的喜乐,且在耶稣进入度之时与祂一同服事和和谐共处(马太福音25:21, 23;启示录3:21)。

象征#11:穿着不得体的朋友

穿着不得体的王的朋友代表过不讨神喜悦之生活的信徒。我们知道他是信徒,因为[代表神]称他为朋友,表明他们之间共享亲切的关系。

然而,虽然他是新约的一部分,是神的儿女,却没有义的工程,并未脱下旧人和其行的衣裳,穿上可以更新他成为基督形象的新人(歌罗西书3:9-10)。他穿的是一件又脏又臭的“被情欲沾染的衣服”(犹大书1:23)。

参加娶亲筵席的所有宾客都与神有盟约关系。新约信徒是已经接受耶稣邀请,本乎恩因着信接受永生的人。再次强调,在这个比喻中,礼服不是接受邀请进入盟约的要求,而是参加娶亲筵席的一个要求。

王的朋友并没有义行,没有脱去旧人和其行的衣裳,穿上可以更新他成为基督形象的新人(歌罗西书3:9-10, 23)。

王的朋友就像在基督Bema台前工程被烧毁的信徒(哥林多前书3:15),就像在宴席上被耶稣否定其机会的人(马太福音10:33),就像十个童女比喻中的愚昧伴娘(马太福音25:1-3),就像才干比喻中的懒惰仆人(马太福音25:14-30),就像意识到自己为了一碗汤(暂时的享乐)交换了长子名分(基业赏赐)后悲痛欲绝的以扫(希伯来书12:16-17)。

象征#12:王的朋友被捆起来,扔进了外边的黑暗里

王的朋友被捆起来,扔进了外边的黑暗里,所代表的是信徒因缺乏持久的信实,被悲惨地排除在有意义的度祝福之外。它代表失去赏赐(希伯来书10:35-36)。

这位朋友,虽然被所爱,却极其不忠心。他缺乏信心和善行,这在没穿礼服上是显而易见的。

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13节)。指示仆人,“将那些不盛装出席的人赶出,押到外边。”

外边的黑暗一词指的是宴会之外的区域。古代中东的娶亲筵席通常在晚上举行。因为天黑,庆典会点灯照明,宴会外面是黑暗的。该词最好被理解为“[娶亲大厅]外面的黑暗”。

娶亲大厅之外的黑暗并非指与魔鬼和其使者一起,永远住在湖里(马太福音25:41;启示录20:10, 15)。所有的信徒,包括的这位不忠朋友在内,会因本乎神的恩,藉着简单地相信耶稣来接受永生的恩赐,而幸免这可怕的刑罚(约翰福音3:16; 10:28-29;罗马书8:31-39;提摩太后书2:11, 13)。赞美神,每位信徒在耶稣里都有永恒的保障!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信徒可以摆脱其它损失。正如旧约一样,新约信徒的祝福也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如果我们忠心,就能获得极大的赏赐,超乎我们的想象(哥林多前书2:9)。信徒可能会因做出错误的选择而丧失度的永恒基业(马太福音19:16, 23;提摩太后书2:12;彼得后书1:9-11;歌罗西书3:23)。每一滴眼泪都将被抹去,在新地不再有痛苦,但这表明会有一段包括眼泪的时期(启示录21:4)。

耶稣说,在外边的黑暗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13节)。这表明,那里是没有筵席灯光的外面,也表明王的朋友只是错过了永恒基业的赏赐。哀哭显明,它是一个伤心之地,是一个悲伤和懊悔之地。在外边黑暗的人因自己无法享受宴会而难过,他们充满懊悔,后悔没有接受邀请或没有为王儿子娶亲筵席而预备自己(2节)。切齿显明,它是一个痛苦愤怒的地方(使徒行传7:54)。的不忠朋友可能因自己没有留心为娶亲的筵席穿上礼服而生气。

总结

该比喻是一个即将应验的预言,即以色列对成全旧约之弥赛亚的最后拒绝,但其主要应用是对新约信徒的警告(凡相信耶稣是神和弥赛亚的人),不要将自己在盛大娶亲筵席中的位置看为理所当然。作为的儿女是一份带有巨大责任的巨大恩赐。如果我们想要在天国享受神完全的恩惠的话,就必须穿戴讨主喜悦的义行。每个人都被免费邀请,获得永生。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14节),但不是每一个接受永生邀请的人都是与一同庆祝的忠心门徒。正如以色列是神永不拒绝且应许复兴的子民一样,所有的新约信徒也是如此。但是,也正如以色列承受了自己决定的后果,因自己的选择得到回报和惩罚一样,新约信徒亦是如此。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