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教导在福音书中没有明显的对应记载。
耶稣用在祭坛上向神献礼物的例子显明了第二个天国原则:我们与神团契的品质取决于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要努力与他人和好,将和平置于遵守宗教仪式之上。
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对神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适用于我们的行为,也适用于我们的言语和情感。对我们而言,为了在行为上称义 (因此取悦于神,获取祂的奖赏),只是避免谋杀他人或身体上伤害他人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保守自己的舌头,也就是保守我们的心 (路加福音 6:45;箴言 4:23)。不这么做,就会面临失去神国度益处的危险;不这么做,我们也会面对非常负面的后果,经历 (关系,机会等上的) 腐朽和死亡,就是垃圾场所描述 "烧着的 Gehenna" 的画面 (22 节)。第二个国度原则在耶稣接下来所说的内容中变得更加清晰。
在祭坛上献礼物是摩西律法所鼓励的,为要寻求与神的团契 (利未记 1 章)。当时,圣殿依然在耶路撒冷,所有聆听耶稣的犹太门徒都会定期在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坛上献祭,作为一种宗教仪式。但耶稣说,在献祭的宗教礼仪之上有一个优先事项:与弟兄和平相处。
所以,耶稣说,如果你在祭坛上献礼物,寻求与神和睦时,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要在守礼仪的时候停下来,将献祭暂停。这一戏剧性的情形显明了神对祂子民寻求彼此和睦的重视。
预备礼物,将其带到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坛前,对于那些在加利利海附近聆听耶稣的人而言,需要花上数日的时间。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有大约 75 英里的距离。我们可以想象,听众在想他们曾经前往耶路撒冷献祭的旅程。或许他们带了一只羊羔,走了四天的路程来到耶路撒冷,参与了所有必须的洁净礼,来到祭坛前献礼物。现在耶稣描述的是,他们突然想起弟兄向他们怀怨。耶稣命令他们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
我们可以想象,门徒们会想 "为什么我不能继续献完祭物,然后在更方便的时候和好呢?" 耶稣坚持说,他们要在献祭时停下来,立刻去做同弟兄和好的事宜。由于耶稣说,把礼物留在坛前,可能该弟兄就在长途跋涉前往耶路撒冷的人群中,或者在附近。这就意味着要从圣殿出去,和好,然后再回来行洁净礼,再上圣殿的台阶。但是,该弟兄也许已经到家。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要重复四天的长途跋涉,和好,然后返回耶路撒冷献礼物。貌似不管有多麻烦,和好才是最优先要考虑的。
通过这个例子,耶稣提出了一个戏剧性的观点。他在强调,弟兄间的和好优先于宗教仪式的恪守。似乎弟兄间的和好甚至是有效宗教仪式的先决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它值得付出这所有麻烦的原因。主祷文也会将这一点作为主要重点:寻求与他人的和谐是寻求与神团契的先决条件。
使徒保罗在基督徒的圣餐仪式上呼应了这一原则。他说,那些 "不按理" 吃圣餐的人可能会患病,甚至死亡;解决的答案是,每个人都要 "省察自己"。他说,"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 (哥林多前书 11:27-32)。在任何情况下,宗教仪式的恪守都不及拥有正确的内心态度。
耶稣说,最大的诫命是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 (马可福音 12:30)。耶稣随后会在马太福音讲,整个律法和先知书都建立在这最大诫命和第二大诫命 "要爱人如己" 的基础上 (马太福音 22:39)。这就意味着律法和先知二者都必须要在坚实的根基之上。耶稣是在说,若你不愿意同弟兄和好,神也不愿接纳你的礼物,与你和好。人优先于宗教仪式,这将是主祷文的核心重点 (马太福音 6:14)。
耶稣并不是在教导宗教仪式应当被忽略,而是一个优先权的问题,要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向神献礼物。义 (和谐) 并不仅仅来自外在的献祭行为 (撒母耳记上 15:22;何西阿书 6:6),而是来自对自己骄傲的舍弃,寻求与我们家庭中和社区中的人和好。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耶稣向我们保证,"你离神的国不远了" (马可福音 12:34)。如果我们实实在在地忠心顺服神,天国和天国的祝福就供我们享受 (马太福音 5:3-10)。这将是我们极大的赏赐。
仔细思想,耶稣提出的是一个极为实际的观点。与解决冲突,不怀有苦毒的人相处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喜乐。相反,与持续冲突和怀有苦毒的人相处就像活在 Gehenna 中。活出耶稣的国度原则在今生也有极大的赏赐。
再一次强调,通过耶稣的应用,我们看到他国度有两个关键原则在运作。第一,义是心灵的内在问题,而非只是外在行为。第二,我们与神团契相交的品质取决于我们对待他人的内心。
询问圣经说
马太福音 5:23-24 解释
这一教导在福音书中没有明显的对应记载。
耶稣用在祭坛上向神献礼物的例子显明了第二个天国原则:我们与神团契的品质取决于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要努力与他人和好,将和平置于遵守宗教仪式之上。
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对神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适用于我们的行为,也适用于我们的言语和情感。对我们而言,为了在行为上称义 (因此取悦于神,获取祂的奖赏),只是避免谋杀他人或身体上伤害他人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保守自己的舌头,也就是保守我们的心 (路加福音 6:45;箴言 4:23)。不这么做,就会面临失去神国度益处的危险;不这么做,我们也会面对非常负面的后果,经历 (关系,机会等上的) 腐朽和死亡,就是垃圾场所描述 "烧着的 Gehenna" 的画面 (22 节)。第二个国度原则在耶稣接下来所说的内容中变得更加清晰。
在祭坛上献礼物是摩西律法所鼓励的,为要寻求与神的团契 (利未记 1 章)。当时,圣殿依然在耶路撒冷,所有聆听耶稣的犹太门徒都会定期在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坛上献祭,作为一种宗教仪式。但耶稣说,在献祭的宗教礼仪之上有一个优先事项:与弟兄和平相处。
所以,耶稣说,如果你在祭坛上献礼物,寻求与神和睦时,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要在守礼仪的时候停下来,将献祭暂停。这一戏剧性的情形显明了神对祂子民寻求彼此和睦的重视。
预备礼物,将其带到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坛前,对于那些在加利利海附近聆听耶稣的人而言,需要花上数日的时间。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有大约 75 英里的距离。我们可以想象,听众在想他们曾经前往耶路撒冷献祭的旅程。或许他们带了一只羊羔,走了四天的路程来到耶路撒冷,参与了所有必须的洁净礼,来到祭坛前献礼物。现在耶稣描述的是,他们突然想起弟兄向他们怀怨。耶稣命令他们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
我们可以想象,门徒们会想 "为什么我不能继续献完祭物,然后在更方便的时候和好呢?" 耶稣坚持说,他们要在献祭时停下来,立刻去做同弟兄和好的事宜。由于耶稣说,把礼物留在坛前,可能该弟兄就在长途跋涉前往耶路撒冷的人群中,或者在附近。这就意味着要从圣殿出去,和好,然后再回来行洁净礼,再上圣殿的台阶。但是,该弟兄也许已经到家。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要重复四天的长途跋涉,和好,然后返回耶路撒冷献礼物。貌似不管有多麻烦,和好才是最优先要考虑的。
通过这个例子,耶稣提出了一个戏剧性的观点。他在强调,弟兄间的和好优先于宗教仪式的恪守。似乎弟兄间的和好甚至是有效宗教仪式的先决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它值得付出这所有麻烦的原因。主祷文也会将这一点作为主要重点:寻求与他人的和谐是寻求与神团契的先决条件。
使徒保罗在基督徒的圣餐仪式上呼应了这一原则。他说,那些 "不按理" 吃圣餐的人可能会患病,甚至死亡;解决的答案是,每个人都要 "省察自己"。他说,"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 (哥林多前书 11:27-32)。在任何情况下,宗教仪式的恪守都不及拥有正确的内心态度。
耶稣说,最大的诫命是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 (马可福音 12:30)。耶稣随后会在马太福音讲,整个律法和先知书都建立在这最大诫命和第二大诫命 "要爱人如己" 的基础上 (马太福音 22:39)。这就意味着律法和先知二者都必须要在坚实的根基之上。耶稣是在说,若你不愿意同弟兄和好,神也不愿接纳你的礼物,与你和好。人优先于宗教仪式,这将是主祷文的核心重点 (马太福音 6:14)。
耶稣并不是在教导宗教仪式应当被忽略,而是一个优先权的问题,要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向神献礼物。义 (和谐) 并不仅仅来自外在的献祭行为 (撒母耳记上 15:22;何西阿书 6:6),而是来自对自己骄傲的舍弃,寻求与我们家庭中和社区中的人和好。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耶稣向我们保证,"你离神的国不远了" (马可福音 12:34)。如果我们实实在在地忠心顺服神,天国和天国的祝福就供我们享受 (马太福音 5:3-10)。这将是我们极大的赏赐。
仔细思想,耶稣提出的是一个极为实际的观点。与解决冲突,不怀有苦毒的人相处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喜乐。相反,与持续冲突和怀有苦毒的人相处就像活在 Gehenna 中。活出耶稣的国度原则在今生也有极大的赏赐。
再一次强调,通过耶稣的应用,我们看到他国度有两个关键原则在运作。第一,义是心灵的内在问题,而非只是外在行为。第二,我们与神团契相交的品质取决于我们对待他人的内心。